年輕人失溫猝死!醫揭「低溫傷害」4危險情境 愛登山露營的人要小心

  • 許寶仁 整理
  • 2022/12/28 12:19
  • 歲末跨年之際,很多大型活動在戶外舉辦,但寒流一波接一波來襲,威力不可輕忽!日前一波寒流全台在一天內就有數十人猝死,其中甚至有30多歲無三高病史的年輕人。急診醫師翁梓華提醒,即使是年輕族群也不能輕忽「失溫」的危險,尤其是喜愛登山、露營的朋友,長時間曝露在冷空氣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保暖工作!而若遇上需要協助的失溫者,增溫的方式要注意緩慢漸進,太過躁進的烤火等升溫方式,可能增加燙傷的機率,以及心律不整的危險。

     

    體溫散失4途徑 戶外活動別輕忽

    儘管台灣地處亞熱帶,但在寒冬時,往往受到輻射冷卻效應影響,熱量散失,或前往戶外露營或登山,長時間曝露於冷空氣中,若沒做好萬全預防,就可能成為失溫的受害者!翁梓華醫師表示,人體溫度主要有傳導、對流、輻射及蒸散等4種途徑,將熱量帶到周邊環境中,任何一種熱量流失都可能會導致失溫:

     

    熱傳導:身體直接接觸低體溫物體而發生的熱量流失。
    常見情境:登山者覺得熱,躺在冰冷的大石頭上。
    看更多:慢性疾病患者的「冬季自保4妙招」!冷氣團來襲時 也能安全出遊玩耍

     

    熱對流:流體如空氣與水的流動,會帶走體溫。
    常見情境:在寒冷且颳風的環境,造成熱量快速散失。

     

    熱輻射:熱量以紅外線的形式直接散失到環境中。
    常見情境:在無風、不潮濕的夜間出遊或露營,造成的快速熱量散失。

     

    蒸散:汗水或呼吸的水氣會將熱量帶走,每1公克約帶走600大卡的熱量。
    常見情境:登高山過程身體處於缺氧狀態,喘、流汗、換氣頻率增加,造成熱量快速散失。

     

    翁梓華醫師表示,臨床上接獲的急診失溫個案,大多是以上4項成因同時存在;人體對應體溫流失會出現發抖、心搏加速、豎毛肌收縮等生理性代償反應,以增加產熱,然而一旦超過身體代償極限,就會導致失溫。
    看更多:寒流年輕人也躲不過猝死,醫揭飯後「隱藏危機」!點名5大「非典型」猝死危險群

     

    ▲熱量散失的4種途徑。(圖片提供/翁梓華醫師)


    醫學上,根據患者的意識狀態、體溫及生命徵象,將失溫分成4個等級:
    1.輕度失溫:體溫32~35度,患者意識清楚,而且發抖得很厲害,治療上給予保暖衣物、喝溫暖的飲料等支持性療法為主,逐步提升體溫。

    2.中度失溫:體溫28~32度,患者意識混亂,發抖能力失衡,甚至不會發抖,除了給予熱量來源之外,還可能併發心律不整,必須持續監控生命徵象。

    3.重度失溫:體溫<28度,患者大多已失去意識,只能監測到生命徵象,除了以上的處置,還需要插管治療,甚至啟動葉克膜進行體外循環支援。

    4.致死性失溫:患者失去生命徵象,這時回溫可能已經不是首要,而是需緊急進行去顫電擊或是藥物升壓,並且後送往醫學中心進行治療。

     

    ▲「失溫」4等級的症狀及治療方法。(圖片提供/翁梓華醫師)

     

    低溫救助3關鍵 回溫要慢不要快

    翁梓華醫師也說明低溫救助的3個重要關鍵:

    1. 首要先保護好自己:如果身邊遇到失溫的人要協助救治,請先注意保護好自己,畢竟患者所處的環境也可能讓你失溫!
    2. 面對失溫患者不過度驚慌:低溫本身對器官有保護作用,臨床上,有不少因失溫造成心跳停止的病人,在回溫之後經妥善治療,恢復到正常狀態的案例。
    3.協助回溫要漸進,避免二次傷害:高於40℃的回溫方式例如烤火、過熱的暖暖包、熱水袋等,被證實會增加心律不整或是燙傷的機率,要注意不要急躁升溫!
    看更多:寒流暖身不要喝這杯,小心變成低體溫!醫提醒「3錯誤保暖法」更容易發冷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翁梓華醫師提供
    ◎ 資料來源/翁梓華醫師

     

    網友最熱議瘦身法TOP10!【女星減肥祕方大公開】點這裡
    →全民必修控糖課!點我看糖尿病知識大全【控糖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