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權威呂紹睿:確實執行護膝3運動,促進軟骨健康

  • 2018/11/09 11:42
  •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種好發於4、5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關節疾病,症狀是膝蓋會感到深層的抽痛或割裂痛;在膝蓋彎曲、久坐後起身時、或突然變換姿勢時,偶而會聽到清脆的彈撥音或摩擦聲音;甚至會感到膝關節突然無法使力,或是在某些姿勢似乎會鎖住;嚴重時會逐漸變形,慢慢喪失功能。

     

    這種膝關節疾病,比較正確的中文翻譯應是「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退化性關節炎是直接由Degenerative Arthritis 翻譯過來的),但由於大家已習慣「退化」性關節炎的中文翻譯,一般人望文生義,以為膝關節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退化。

     

    示意圖/TVBS

     

    事實上,歷經百萬年的演化,人體膝關節構造之精緻完美,理論上,軟骨並不容易受傷或「退化」,除非結構受到破壞(像是因為過度激烈運動造成半月軟骨、十字韌帶損傷,甚至是骨折等),膝蓋的穩定度受到影響,軟骨才會受到波及而逐漸損壞,這在醫學上稱為「外傷性骨性關節炎」,約占「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10%;然而,絕大部分的人沒受過傷(占了「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90%),為什麼他們的膝關節還是會「退化」?

     

    90%患者膝蓋不是退化 而是「內側摩擦症候群」
    根據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長期觀察以及10年來的研究,這90%患者的病痛,真正原因並不是「退化」,絕大部分是內側皺襞與關節的摩擦造成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內側皺襞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在膝關節滑膜腔中的皺襞,外型像是衣服的皺褶,正常人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每次膝蓋彎曲、伸直時,內側皺襞與關節股骨內髁會互相摩擦而產生物理及化學破壞,隨著年齡增長,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摩擦達數千萬次,若是從事必須一再重覆彎曲及伸直膝蓋的活動或工作,摩擦次數就更多了。

     

    因此,原本像新鮮絲瓜一樣柔嫩的內側皺襞,經年累月摩擦後,最後會變成像菜瓜布一樣粗糙。人在年輕時,內側皺襞是平滑且薄的半透明狀;至3、40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漸漸失去彈性而變硬;50多歲以後即出現磨損、發炎,對關節軟骨的破壞逐年增加。

     

    護膝3運動 保護軟骨、強化膝關節
    針對「內側摩擦症候群」患者,呂紹睿設計了一套動作簡單、方便執行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操,只有3組動作,一組是鍛鍊肌力,另外兩組則能增加膝關節的靈活度。確實執行護膝三運動,可以有效的增進軟骨健康,預防膝關節「退化」。

     

    加強關節附近的肌力,可以增加關節的動態穩定性,對軟骨有很好的保護效果。增加關節靈活度則是為了要降低軟骨之間的靜態壓力。如同皮膚長期受壓產生的褥瘡,長期膝痛的患者,因為關節囊重複發炎而失去彈性,軟骨之間的靜態壓力逐漸增加,導致軟骨崩解而「退化」。

     

    ◎ 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呂紹睿 著  ◎ 編輯/王家瑜整理  ◎ 圖片來源/時報出版‧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保健關節4大營養素
    平時要保健關節,飲食也是得力助手。營養師建議攝取4大營養素:維生素C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生物類黃酮能延緩發炎反應;OMEGA-3抑制發炎反應;維生素B群(B6)幫助肌肉強健有力。觀看更多

     

    上下樓梯該先跨哪隻腳?
    膝關節疼痛或退化到一定程度,連上下車站或住家的階梯都困難重重。人體上下樓梯時,膝關節瞬間承受體重3倍以上重量。如果是跑著上樓或下樓,瞬間承受重量更達到體重的7至8倍之多,特別是下樓梯更吃力。不少人或許以為爬樓梯比較辛苦,但其實正好相反。【觀看更多】

     

    護膝必看!健康2.0獲2017熱門影片第5名
    在台灣,約有300萬人受退化性關節所苦,加上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行,膝蓋在不當使用下,導致愈來愈多人的膝蓋受傷、關節軟骨提早磨損,所以膝關節退化已有年輕化趨勢,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觀看更多

     

    一條絲巾+暖暖包就是護關節良藥
    消除膝關節、髖關節問題,重點在於「絕對不可讓下半身受寒涼」。身體一受寒涼,血液循環就會變差,關節變得僵硬不靈活。【觀看更多】

     

    膝關節手術新選擇
    膝關節退化、膝蓋內側磨損嚴重時,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才能減輕疼痛與方便行走。相較於傳統手術需全膝置換,透過機器人手臂可達到內側精準置換,不僅傷口小,復原快,通常可以維持終身,不需再次人工關節置換,已成為膝關節退化時的手術新選擇。【觀看更多】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