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要人命!趕快檢查手指、耳朵,有這特徵要當「心」

  • 健康2﹒0 報導
  • 2019/01/15 21:13
  • 心血管疾病一旦發作,總讓人措手不及。去年12月初,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就是在飯店用餐時,突發主動脈剝離,可惜經過2天搶救仍然不治。為什麼主動脈剝離這麼可怕?據說它的症狀與心肌梗塞很像,常讓人難以分辨?

     

    示意圖/TVBS

     

    主動脈剝離與心肌梗塞發生原因不同

    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裕峰指出,心肌梗塞是提供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因增生斑塊破裂,導致血栓阻斷血流,造成心肌無法獲得氧氣,引起心臟肌肉壞死,進而影響心臟功能,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它從心臟出發,往下延伸經過腹腔,分支往各個臟器,再一路往下肢發展;往上則延伸到腦。因此,主動脈剝離的症狀會隨發生的位置而不同,尤其剝離發生在心臟附近,出現的症狀與心肌梗塞的症狀類似,的確難分辨出來。

     

    依據統計,急性主動脈剝離若是不及時處理,至少50%的病人在發生後48小時內會死亡,也就是以每小時約1%速率增加。

     

    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醫師田知學指出,心肌梗塞的確有黃金急救時間,只要熟記一些症狀,如胸悶、胸痛等,以及善用急救器材AED,的確是可以救回來;但主動脈剝離是血管破裂,一旦發生,往往就是人命一條,愈快治療愈好。

     

    主動脈為何會撕裂?

    血管由內膜、中層及外膜三層組織構成,會因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胸部外傷、結締組織鬆散等因素,都會導致內膜層破損,形成一個假腔室,並阻斷原本的血流,等到血壓過大破裂時,大量滲入的血液時就會將主動脈壁撕裂,造成所謂的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時患者會感覺強烈的撕痛感,甚至痛感會延伸到後背部;有1/5的人會因為血液到不了腦部而立刻昏倒,到不了上肢,也會量不到血壓與脈搏,須立刻急診。

     

    田知學說,主動脈剝離的危險性與它發生的位置有關,發生在心臟附近,危險性愈大,發生在腦部就會腦中風,發生在腎臟就可能一輩子得洗腎等。她在曾急診處曾碰到的一名發生在心臟附近的病例,患者形容就胸口像是被刀子往下畫進去,雖已緊急通知心臟外科做手術,還來不及從電腦斷層檢查台上搬移,就回天乏術。

     

    主動脈剝離有徵兆,看手指頭就知道?!

    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指出,如果姆指向內握拳超出小指的人,就有可能罹患馬凡氏症候群。

     

    馬凡氏症有3大特徵

    馬凡氏症候群是一種結締組織的病變,導致心血管包括主動脈、大動脈,以及心臟瓣膜的結締組織崩垮或撕裂,易發生主動脈剝離,因而有很大的死亡風險。患者身體上常見的特徵有:手長腳長、手指纖細,且因為關節被破壞,手指特別軟Q,很容易反折。

     

    有位機警的醫師在幫小朋友健診時,看到隊伍中某位小朋友表演「折手特技」,加上他又帶著厚重的近視眼,因而建議家長帶孩子到心臟科檢查,果真發現馬凡氏症。

     

    手指也能觀「心」

    中醫師吳明珠也提到,以中醫的觀點,從手部的變化也可看出心臟病的端倪。

    1、大拇指球出現青筋:大姆指根部是心臟反應區,出現青筋,代表心肺功能愈差;如果是凹陷則可能與心臟功能衰弱有關。

    2、檢視指甲根的月牙:正常情況下,十指中至少有6指會有月牙(左右各3指),當月牙愈來愈少或完全沒有時,代表心臟功能愈來愈弱,如果經過調理後,月牙又能重新顯現出來。

     

    3、三指發麻:心包經會通過中指及無名指,而小指則與心經有關,這3指如果出現麻麻時,代表心臟及其周邊可能有問題。

     

    耳垂出現冠心溝是警訊

    陳裕峰也提到,耳垂上出現一道摺痕,稱為「冠心溝」,也可視為心血管疾病的一個表徵,根據國外多個研究均發現,耳垂出現橫紋的人,有6成跟心血管疾病有關,橫紋的出現代表末稍血液循環不好,久而久之就出現了一道摺痕。

     

    另外也有研究發現,50歲以上的男性若有耳垂橫紋,罹患心血管疾病或高膽固醇的風險比較高。

     

    他提醒,發現耳垂出現問題時,最好到心臟科做檢查,以免發生危險。

     

    ◎ 記者/曾金月報導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腦動脈瘤破裂非死即癱醫:「這年紀」就該檢查揪出不定時炸彈

    胸痛就是心肌梗塞?3種「致命性重症」可能上身,醫師教你辨別

    心臟最怕忽冷忽熱,中年人也要注意! 醫:除了胸痛還有這些症狀

    80%的人錯失救援良機……心肌梗塞其實早有預兆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