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牛翻身別慌!醫師傳授避震防傷3重點
今天清晨一連兩起地震,幾乎全台有感,讓不少民眾從睡夢中驚醒。台灣位處板塊交界處,地震發生頻繁,該如何預防地震導致身體上的危害呢?針對地震前、地震當下、地震後,醫師提出避震防傷3大重點,每個人都應該記牢!
示意圖/TVBS
大千醫院外科部主任馮啟彥表示,地震造成的外傷和地震規模大小並無直接關聯,即使地震級數不高,但仍然可能造成頭部、胸腹部外傷;他指出,常見因為地震造成的外傷,可分為「掉落物砸傷」和「跌倒外傷」2大類。
櫥櫃加裝門板 預防掉落物砸傷
不少民眾家中有擺放花盆、獎牌等裝飾物,或是櫃子上厚重的書本,都是地震時容易掉落的危險物品。馮啟彥提醒,平時務必巡視並盡可能固定家中物品,或是在櫥櫃上加裝門板或玻璃罩;也要注意天花板、吊燈是否老舊,可能在地震搖晃之下脫落,砸到頭部或身體。
延伸閱讀:頭部外傷後,有5症狀快就醫!72小時內都是重要觀察期
著急移動位置 反而容易跌倒受傷
地震來的時候,可別急著奪門而出!馮啟彥提到,當下無法預測還會搖多久、級數有多高,建議先躲在餐桌、書桌等堅固的家具下方,避免掉落物砸傷;如果住在低樓層,才優先考慮離開建築物、到空曠處避難。
地震當下容易驚慌失措,或是長輩行動較慢,如果貿然移動,很容易不小心跌倒受傷,甚至有骨折的風險。假如不慎跌倒外傷,建議可先以紗布包紮、加壓止血,並盡快到醫院施打破傷風疫苗。
遠離大樓外牆 走騎樓更安全
每次地震後,經常傳出大樓外牆剝落、砸傷人的事件。馮啟彥特別提醒,全台不少屋齡30、40年以上的老舊樓房,因為地震搖晃可能導致水泥或磁磚碎裂、墜落,在重力加速度之下,只要一小塊2*2公分的壁磚,就會造成大量腦出血,加上形狀尖銳,很可能致命!
除了地震之外,颱風或大雨過後、夏天熱脹冷縮,也都可能導致大樓外牆剝落,因此建議平時多注意,不要行走在大樓外側,最好走進騎樓內,安全性更高。
◎ 編輯/王家瑜報導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