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失智半年急速惡化!失智症種類多、症狀複雜 1項檢查早期診斷

  • 王家瑜 報導
  • 2019/10/24 18:01
  • 謝小姐的爸爸曾是加油站站長,70多歲時,她察覺爸爸行為變得反常,就診並診斷為阿茲海默失智症。沒想到短短半年內,爸爸的病情急速惡化,從健忘變得暴躁易怒,情緒失控時甚至會動手打人,身形瘦弱的謝小姐幾乎要攔不住他;經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才發現,爸爸並非罹患阿茲海默症,而是額顳葉型失智症。

     

    全台約有25到27萬名患者,其中包括1萬2000多名早發型患者(65歲以下)。失智症類型多元,除了大家較熟悉的阿茲海默症外,還包括血管性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等;其中以阿茲海默症居多,約占6至7成。

    延伸閱讀:請問醫師:從外表可看出阿茲海默症嗎?

     

    失智症種類多、病情複雜 病發到確診得花2到4年!

    國外研究顯示,失智症從症狀出現到確診,早發型患者平均需要4.4年、晚發型患者平均需2.8年,其中早發型額顳葉型失智症更需要長達6.4年!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胡朝榮表示,失智症需要及早診斷治療,然而在診斷上卻相當不易;由於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和老化類似,也容易與憂鬱症等疾病混淆,加上病情進展時程長達數十年,患者症狀可能單一,也可能同時出現,是臨床診斷時遇到的最大挑戰。

    延伸閱讀:老年人常見「3D疾病」 失智症、譫妄、憂鬱症如何分辨?

     

    面對失智症,專科醫師就像偵探一樣抽絲剝繭,找出究竟是哪一種失智症在作祟,而正子造影檢查就是臨床診斷的最佳利器,包括「葡萄糖造影」、「多巴胺造影」,以及近年來歐美日韓已投入臨床診斷,台灣今年才開始推廣使用的「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技術。

     

    ▲ 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示意圖

     

    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醫師林昆儒表示,類澱粉蛋白斑塊是目前發現鑑別失智症的最早期指標;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患者大腦在出現失智症狀前15到20年,大腦就已經出現異常蛋白質堆積,也就是類澱粉蛋白斑塊,累積多年之下,斑塊數量逐漸增加並瀰漫全腦。

    延伸閱讀:「芹菜」有獨特化合物 能減少大腦斑塊沉積、預防失智症

     

    情緒不穩、失控動手 進階檢查揪出「額顳葉型失智」

    謝小姐的爸爸罹患失智症後半年間,脾氣變得極度暴躁、情緒很不穩定,甚至因此和他人起衝突,日照中心建議她帶爸爸住院並調整藥物,但仍沒有改善;爸爸情緒失控時,曾出動4位醫護人員來安撫,情緒平復後,得知自己對妻子動手,馬上自責地向家人道歉。

     

    在當時,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技術仍在臨床研究階段,謝小姐的爸爸在接受檢查後,確認排除阿茲海默症,而是額顳葉型失智症──情緒起伏大正是額顳葉型失智症的表現方式之一。謝小姐表示,經過確診並調整藥物,爸爸的狀況好轉很多,不會再像從前一樣經常失控,一家人更可能和失智症和平共處。

    延伸閱讀:失智症目前無法治癒,可以不吃藥嗎?

     

    揪出失智3階段:自我檢測、醫院檢查、進階檢查

    目前已有多家醫院可自費接受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檢查時間約需15至20分鐘,費用約7到8萬元,依各醫院收費而有所不同。已引進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的醫院如下:新店耕莘醫院、三軍總醫院、花蓮慈濟醫院、馬偕醫院、台北慈濟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亞東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聯新國際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聖馬爾定醫院、安南醫院、高雄長庚醫院、彰濱秀傳醫院。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提出「大腦失智沉積單」,呼籲民眾定期自我檢測,有助於早期發現失智症;臨床診斷包括問診、認知功能檢測、生化檢測,以及電腦斷層(CT)與核磁共振(MRI)檢查;約有4到5成患者需進一步診斷確認失智症類型,建議接受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

     

    ◎ 編輯/王家瑜報導  ◎ 圖片來源/台灣臨床失智症協會提供

     

    相關文章

    別說不可能!失智症每3秒添1例,你該先搞懂的是…… 

    長輩體重直直落卻查不出原因?恐是早期失智症

    醫藥科技發達,為何失智症仍無法治癒?癥結在於大腦裡「這物質」

    「爸爸連我都不認得」 江坤俊:延誤治療健忘變失智

     

    【立即報名】養瘦美肌 愈活愈逆齡▶▶健康2.0免費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