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血便揪出直腸腫瘤 「3D立體腹腔鏡」讓她免於人工肛門之苦

  • 王家瑜 報導
  • 2019/11/07 11:36
  • 69歲的秦媽媽身體一向健康,也沒有癌症家族史,但最近3、4個月以來,時有時無的血便症狀讓她相當困擾,日前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反應,進一步就醫檢查發現直腸處有一顆5公分腫瘤,已侵犯周圍器官,診斷為第3期直腸癌。

     

    國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日益提升,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多年。最新研究指出,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高達十萬分之50,已高於歐美國家的十萬分之40。

     

    大腸直腸癌可以不做人工肛門嗎?

    「大腸直腸」是長約1.5公尺的管狀構造,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呂宗儒表示,治療大腸直腸癌不僅要切除腫瘤本身,通常還會切除病灶周圍的部分腸道,以確保完整清除癌細胞,降低復發率。一般而言,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為安全距離,直腸則是以上下各2公分。

     

    然而,由於骨盆腔範圍不大,如果切除範圍在骨盆腔死角,就需要從肛門處深入體內治療,由於肛門被破壞,患者往往面臨術後需造人工肛門的不便。

     

    ▲ 大腸直腸構造涵蓋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等部分。

     

    目前治療大腸直腸癌的方式包括傳統開腹手術、單孔或多孔腹腔鏡,以及近年來發展成熟的3D立體腹腔鏡。其中,3D立體腹腔鏡突破過去2D平面視野的限制,醫療器械也更為靈活,醫師可清楚看到病灶部位,深入骨盆腔死角並切除腫瘤。

     

    徹底清除癌細胞 手術、輔助治療都要做

    秦媽媽接受3D立體腹腔鏡手術,切除直腸病灶,術後隔天就能下床。呂宗儒指出,3D立體腹腔鏡讓患者有更多機會免於人工肛門的不便;只有少數腫瘤位置及切除範圍在肛門括約肌內的患者,仍需視狀況連同肛門口一併切除。

    延伸閱讀:大腸癌一定要裝人工肛門?台灣保肛率達95%,高居世界之冠

     

    術後,醫療團隊也安排秦媽媽接受輔助性治療。呂宗儒提到,通常會建議大腸直腸癌第二期後期、第三期、第四期患者在術後接受輔助性治療,包括化學治療及放設治療等,是避免癌症復發不可或缺的做法。

    延伸閱讀:賀一航大腸癌病逝 腫瘤科醫師:術後化療才能降低癌症復發

     

    示意圖/TVBS

     

    8成大腸直腸癌患者沒有家族史

    呂宗儒指出,約7到8成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為自發性病症,沒有相關家族史;50歲以上患者多半和生活習慣、長期不當飲食刺激有關,而50歲以下患者則多半受基因影響。他提醒,如發現血液混雜在糞便中,可能是大腸癌的出血症狀,務必盡早就醫檢查。

    延伸閱讀:愛呷重鹹!一家7人全長息肉 恐與3種飲食習慣有關

     

    他也提到,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每日肉類攝取在100克以下,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另外,維持均衡飲食、攝取高纖維食物並適量補充維生素D,都是有助於保護腸道健康的好方法。

    延伸閱讀: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3大類營養素能預防大腸癌

     

    ◎ 編輯/王家瑜報導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吃「蒜」預防大腸癌!搭配5種深綠色蔬菜、柑橘、木瓜更好

    便祕真的會得大腸癌!一旦超過「這個時間」,又沒有放屁就事情大條了

    息肉、腺瘤不切除,會不會變成大腸癌? 

    大腸癌帶走葉教授 怕得癌,這3種習慣一定要養成

    余苑綺產子後驚傳腸癌復發醫:她少做「這件事」 防癌、抗癌必知

     

    【立即報名】養瘦美肌 愈活愈逆齡▶▶健康2.0免費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