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息肉、腺瘤,不切除會不會變成大腸癌?

2019/03/08 10:24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一名53歲王先生,健檢發現糞便潛血陽性;他進一步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大腸長了一個0.3公分,雖然病理報告顯示是良性腺瘤,但他相當緊張會不會得大腸癌。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洪基翔說,「王先生,您這次的清腸狀況很理想,也只發現一顆小息肉並已經移除了。別擔心,3年後再來做下一次大腸鏡吧。」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示意圖/TVBS

 

每年1.5萬人罹患大腸直腸癌
近幾年來,在國內每年約有1萬5000人被診斷罹患大腸直腸癌,為每年新增病例最多的癌症。每年也約有5000人因大腸直腸癌死亡,其實如果能夠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的治療,大腸直腸癌的治癒率很高。

 

洪基翔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在疾病早期,常常沒有特別的症狀;若是在有明顯的腸胃道出血、腸道阻塞,或因嚴重肝臟轉移引起黃疸等症狀時,才求醫確診,常常已是晚期而無法治癒。

 

先以糞便潛血檢查找出高風險族群接受大腸鏡檢,是目前我國推行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方式。洪基翔指出,國外的臨床研究也顯示,這是一個有效且符合經濟效益的篩檢方法,可減少因大腸直腸癌死亡的機率。年滿50歲且無特殊疾病史,以及家族史的人,在糞檢潛血陽性後接受大腸鏡檢查,約有4~5%會發現有大腸直腸癌,有一半的機會會發現息肉。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任何發生在大腸黏膜的突起物,都可稱做大腸息肉。」洪基翔說明,大腸息肉的種類很多,並不是所有的息肉,將來都會變成大腸癌而需要切除。臨床上,常見的息肉主要有2種,一種是不會有惡性變化的息肉,以增生性息肉最常見;另一種是腺性息肉,也就是腺瘤,以後可能會變成大腸癌,這就是需要切除的息肉。做大腸鏡檢查時,醫師會判斷息肉是否為腺性息肉,以及是否已經有惡性變化,並決定是否需要切除。

 

多久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做完大腸鏡檢查,也把息肉切除掉後,隔多久要再接受大腸鏡檢查?洪基翔強調,這與2大因素相關,首先是清腸的程度,如果清腸程度不佳,2成以上的息肉,很有可能被腸道中的糞便遮蓋,因此應在1年內重做檢查。

 

另一個因素是息肉的狀態,若大腸鏡檢查發現有分化異常,或是大於1公分的腺瘤,或一次發現3個以上的腺瘤,這類病人屬於高風險,建議1年後再追蹤。

 

若此次大腸鏡檢只發現1~2顆不到1公分的小腺瘤,並有全部移除,則建議2~3年做一次大腸鏡;若檢查無異常,則每3~5年做一次檢查。洪基翔提醒,大腸鏡為侵入性檢查,所以若無異常,臨床不需要太過頻繁的檢查。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 編輯/郭庚儒報導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相關文章

大腸息肉不切除,10年後會變成癌症?

預防大腸息肉,吃「春菜」養腸胃又護肝

50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大腸長「腺瘤」變癌症機率高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如廁出血、發現息肉是罹癌警訊?關於大腸癌的5個大哉問

 

【立即報名】身纖腳健!人生樂活又暢快 健康2.0免費講座

 

文章關鍵字: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