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就是大暑,吃「這些藥」恐提高中暑機會!醫授3招緊急處置降低熱傷害程度

  • 許佳惠 報導
  • 2022/07/20 18:25
  • 夏季高溫,一出門就感覺快被曬成人乾,而周六(7/23)就是「大暑」,天氣將更炎熱,也更要小心中暑威脅!醫師表示,有些藥物會抑制排汗、提高產熱,服用後應盡量避免烈日曝曬或劇烈運動,萬一不幸發生熱傷害,有3招緊急處置要學起來。

     

    根據衛福部熱傷害就診統計,今年7月截至7/19,總計367人次熱傷害,6月也有277人熱傷害、比去年同期238人還多,嚴重程度由輕到重依序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中暑。

    看更多:老翁中暑昏倒!醫目睹秒協助救護驚險全程曝 提醒做好4件事遠離夏季病

     

    這些常見藥物會提高中暑風險

    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他接獲1名20多歲的年輕人,在烈日下騎自行車1~2小時,結果昏倒被送到急診,一量肛溫竟高達40.2度;男子表示那幾天曾服用含麻黃素的藥物,由於麻黃素會促進新陳代謝、讓身體產熱,因此提高中暑機會。

     

    朱柏齡說,麻黃素常見於減肥藥,此外安非他命也有類似效果,而其他會抑制排汗的藥物,最常見就是流鼻水的藥,如抗組織胺、鼻黏膜血管收縮劑等,而降血壓藥因為會讓血壓降低、排汗變差,也容易中暑,心臟方面的利尿劑則是容易讓身體水份不夠,抑制交感神經的藥物和抗憂鬱症藥物,也都會讓排汗減少,因此服用這些藥物時都要特別注意中暑危機。此外,含咖啡因飲料和酒精都會利尿,運動或在戶外時,最好避免。

    看更多:日劇《冷暖人間》女演員「有紀」疑中暑過世 醫籲:「人仙仙」、無力、疲累是中暑前兆

     

    補水、留意症狀 不要等渴才喝水

    朱柏齡提醒,機車或腳踏車騎士在烈日下移動,更要大量喝水防中暑,也要留意頭暈、噁心、想吐、口渴、全身虛弱無力、心跳及呼吸加快等熱衰竭症狀,有症狀就要立刻停在路邊休息及喝水,至於水量,可以用每15分鐘200至300毫升作為參考值,原則上喝冷水即可,喝冰水反而導致血管收縮,更不易散熱,尤其不能等到渴了才喝水。

    看更多:熱傷害不只1種,「熱中暑」會要人命!運動太久不能只喝水,電解質不可少

     

    這3種急救法快學起來

    而中暑的死亡率,跟溫度和時間有關,溫度越高、拖的時間越久,風險就越大,很多人在送醫過程中忘了做散熱,也會提高嚴重度;朱柏齡建議,降溫的方法可以採取泡冷水缸、蒸發法和循環降溫3種。

     

    1.泡冷水缸:

    在水缸或浴缸中放滿冷水,不要使用冰水以免血管收縮,如果沒有水缸,可以用防水布圍起來再放水,把中暑者放進去泡水散熱。

     

    2.蒸發法:

    噴水同時使用電扇吹,利用水份蒸發把身體的熱帶走。

     

    3.循環降溫:

    脫掉中暑者的衣物,用大量的冰毛巾或冷毛巾濕敷,毛巾鋪滿全身、變熱就換新的冷毛巾,皮膚接觸面積越多,散熱效果越好。

     

    朱柏齡也再次強調,立刻降溫再後送就醫,或是邊降溫邊送醫,才能降低熱傷害程度。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朱柏齡醫師

     

    疫後時代來臨,染疫怎麼辦?與疫共存怎麼防疫?快來看防疫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