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就跑廁所?醫師教你常做這些事,「腸躁症」不發作

  • 2018/04/27 12:11
  • 腸躁症腹瀉大約1天3至5次,症狀介於正常人與腸胃炎之間,常常是吃完東西就往廁所報到,有些情況嚴重的人,甚至不敢出遠門,遇到上台報告、考試等情況會變得較嚴重。

     

    同樣是腹瀉,國泰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黃鼎鈞說,腸躁症患者上廁所前會出現腹痛,上完廁所後肚子痛的情況就不見了。而慢性腹瀉的人,可能睡到半夜也得起床解決,但腸躁症的患者就沒有這樣的困擾,因為晚上睡覺時比較沒有壓力,往往可以一覺到天亮。

     

    示意圖/TVBS

     

    「其實只用藥物,就能很快治療腹瀉或便祕,但要找出背後真正問題,才能解決根源。」台大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邱瀚模提到,很多人的腹瀉或便祕,是因為情緒問題或壓力太大,只是由腸胃道來表現,這些人都容易合併有焦慮、恐慌等症狀,只要給予抗憂鬱、解焦慮的藥物就可解決,但醫師在門診時得小心問診,往往要幾次門診後,患者對醫師有信心後,才會在無意間說出「最近家裡有人生病」「工作升官或被降職」的壓力源,否則患者很容易一家醫院換過一家。

     

    在國外腸躁症是屬於整合性門診,是由胃腸科與精神科醫師共同診療,但在國內如果要患者去看精神科就得要很小心,因為有很多人無法接受「我明明是拉肚子,怎會變成要吃精神科藥物?」邱瀚模提到,腸躁症是無法根治,只能針對症狀治療,所以患者有要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藥物治療:止瀉藥或抗憂鬱劑

    在排除是其他疾病造成腹瀉、便祕或脹氣後,黃鼎鈞指出,腹瀉的藥物,以鴉片類的止瀉藥最常見,能抑制腸蠕動、延長糞便通過時間、減少糞便體積以達到止瀉作用;有時也會給予抗憂鬱劑或其他消脹氣的藥物。

     

    邱瀚模提到,國外有許多新藥,如氯離子通道活化劑,可促使腸液分泌增加,進而增加腸道蠕動,以及可作用於腸胃道上皮刺激腸液分泌,促進腸道蠕動的藥物,不過國內並未引進。

     

    生活改變:定時吃飯、細嚼慢嚥、運動紓壓

    除了藥物外,腸躁症的患者也應從生活中進行調整,黃鼎鈞提到,定時吃飯,細嚼慢嚥,避免造成脹氣;養成規律運動,一方面紓壓,也可促進排便正常,只需要走路的強度,就是對腹部最好的運動;多吃蔬菜水果,少吃不利腸道蠕動的高油脂食物;容易對乳糖不耐的人,要減少乳製品的攝取;減少產氣食物如豆類、洋蔥、芹菜;常按摩肚子,沿著肚臍順時鐘方向輕輕按壓腹部,也有助於腸子蠕動。

     

    ◎ 撰文/曾鈺庭  ◎ 編輯/朱育嫻整理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相關文章
    先吃蔬果再吃肉 腸胃道不塞車、免疫力不亮紅燈
    秋葵顧腸胃降三高,別再把蒂頭切掉了!專家教你處理
    逆轉脂肪肝!中醫2藥膳幫肝臟減肥
    有病治病、沒病養生?關於「中藥」多數人可能誤會這些事……
    消脂去角質還能防蚊!CP值超高的「渣」千萬別倒掉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