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服抗病毒藥會復發!1到2%好轉8天內又發作 羅一鈞證實1到3個月可能二次感染
「服抗病毒藥好了又惡化」,不是你的錯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17記者會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證實,國際間統計約有1%到2%服用抗病毒藥改善後2到8天又復發,也證實有萬分之1到3的案例康復後2到3個月可能二次感染。將請專家討論後,確定如何判定二次感染,而針對復發的患者該不該繼續居隔做了解答。
看更多:確診3個月內快篩陽算「二度感染」?定義出爐須符合一條件 傷病給付這樣申請
本土疫情已趨緩,但中重症和死亡病例仍持續增多
羅一鈞在記者會中指出,國內疫情顯示已近趨緩,今日公布新增55,187例本土確診個案,較昨天又少了近8千人。不過中重症案例和死亡案例未見減緩,今日新增446例中、重症個案,分別為294例中症、152例重症。
國內新增55,261例COVID-19確定病例,包括55,187例本土個案及74例境外移入。本土病例25,821例男性、29,345例女性、2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臺中市8,323例、高雄市8,248例、新北市6,671例、臺南市5,465例、彰化縣4,316例、桃園市4,305例、臺北市3,726例、屏東縣2,659例、雲林縣1,421例、苗栗縣1,344例、南投縣1,316例、新竹縣1,262例、嘉義縣1,054例、新竹市976例、宜蘭縣959例、嘉義市751例、花蓮縣730例、基隆市663例、臺東縣571例、澎湖縣256例、金門縣136例、連江縣35例。累計已經有3,177,048例本土病例。
40歲死亡案例有多重慢性病
154例死亡個案中,年齡介於40多歲到90多歲,當中144人有慢性病史、96人未打滿三劑疫苗。羅一鈞說明,死亡個案當中最年輕的個案為一位40多歲男性,本身有多重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曾接種兩劑疫苗,於6月4日確診、6月11日過世,死因為肺炎併心肺衰竭。
今日新增3例兒童、青少年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其中重症少年為18歲男性,無慢性病史,接種過3劑疫苗,6月5日因車禍外傷住院安排手術,術前驗出確診,因此插管住進加護病房,歸類為共病,目前病情已有好轉,一般病房住院中。
另2例兒童重症個案,其中1例腦炎,為4歲女童,無慢性史,6月14日發燒、抽搐到急診,電腦斷層確認腦水腫,診斷為腦炎,6月15日住進加護病房使用降腦壓藥、類固醇、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抗癲癇藥物。另一名為7個月大男嬰肺炎,無慢性病史,5月9日發燒,隔天PCR確診,5月11日出現呼吸喘、咳嗽、活力食慾降低等症狀。5月12日再度到急診,胸部X光顯示雙側肺炎,因缺氧、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使用類固醇、瑞德西韋,5月16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5月22日出院。
看更多:T老師信箱/2個月前確診過 同住家人確診我也快篩陽,無症狀需要3+4還是7+7?
又攔截17例Omicron變種BA.4、BA.5
另外,OmicronBA.4和BA.5又攔截到17例,其中BA.4有1例、BA.5有16例。羅一鈞說,從攔截到案例中可得知,雖然兩隻變種病毒傳染力都比BA.2強,但明顯BA.5是強勢株,目前國際間許多國家都是以BA.5轉變為主流傳染株。
7+7內好轉又惡化稱「復發」,無需再居隔或服藥
針對近來有許多確診民眾在社群網站上表示自己「復發」或「二次感染、三次感染」。過去指揮中心都是以「三個月內二度感染率很低」為解釋,但今日羅一鈞證實,國際間統計,約有1%到2%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患者在2到8天後有復發情形,快篩陰轉陽,也就是在7+7居家隔離和自主防疫中發生,到底該算是「復發」?還是「二次感染」呢?還需要再居家隔離嗎?
羅一鈞說,專家討論後定調,服藥後症狀改變但2到8天症狀惡化者,在7+7檢疫中發生的稱為「復發」,這類病患可能檢測會發現病毒量增加。但國際間的資訊顯示,針對復發案例不需要再進行隔離,案例一般3天內會改善,由於復發前才剛服用抗病毒藥物,所以復發案例也不需要再服用抗病毒藥物或換另一款抗病毒藥。
1到3個月可能二次感染,判定標準再研議
目前國內是採取「3個月內快篩陰轉陽視同為同一感染」,不過羅一鈞今天表示,國際間發現有萬分之1到3的比例,康復者有二次感染的現象,歐洲判定二次感染分界是2個月,英國則是90天。因此日前專家會議也研議,將針對康復後1到3個月陰轉陽的患者,該如何判定是二次感染的標準,可能包含PCR的病毒量、病毒基因定序,將會再討論。
而針對三個月內是否二次感染的案例,則需由醫師判定。目前民眾無法透過自主回報系統回報,還是要由醫師或衛生局手動回報。
看更多:美CDC公布數據:打莫德納心肌炎高於BNT!醫教打完疫苗吃2食物、減糖抗發炎
《健康2.0》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 資料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字體放大好閱讀,收藏文章更便利!點我下載【健康2.0 APP】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