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涼,心臟無力容易累!2道中藥茶飲化解心氣虛 助好眠、添活力

  • 丁彥伶 報導
  • 2020/11/03 12:50
  • 「天氣冷,心臟無力吔,特別容易累!」許多中老年人在入秋後有這種感覺。中醫師說,冷熱交替的季節最容易因心氣虛、氣不足引起心臟無力,可以進行補益改善。但如果發現動不動就流汗,汗還黏黏的,就不要亂補,趕快到家醫科治療,否則恐怕有血管阻塞危險。

     

    天氣轉冷特別易心力不足

    天氣轉涼,為什麼總是容易感到疲倦?這可不是秋高氣爽正好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分院中醫科醫師周宗翰表示,最近天氣冷熱交替很多患者抱怨胸口悶、容易疲倦。依照西醫的看法,是因為中年以上患者常有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等三高,這三項會造成血管變性,影響血管收縮舒張能力,使心臟供氧量不足引起。

    延伸閱讀:胸悶、嘴破、失眠?「心」有毒4症狀 中醫教你護心清毒

     

    心氣虛易失眠、心神不繼

    而以中醫的角度來說,這是「心氣虛」的現象,特別是在天氣由熱轉冷的季節好發。周宗翰表示,天氣熱的時候,體溫升高有助血流順暢,而天氣由熱轉涼,因為溫度下降,讓人體組織彈性變差,加上有三高病史,會讓人的血管收縮和放鬆的功能不穩定。心臟供氧量不足,引起心氣虛,患者除了容易疲勞、覺得心力不足,感覺胸口有一口氣不太舒暢外,還會伴隨失眠、心神不繼,容易心驚膽顫等。

     

    炙甘草湯能溫通心陽、助心力

    周宗翰提醒,心氣虛的患者一定要保暖,晚上建議熱水泡腳增加氣血循環。他建議平常可以泡「炙甘草湯」當茶水喝。這道茶飲具有溫通心陽的效果,常喝不易胸悶及心臟無力。

     

    材料:

    炙甘草和桂枝各3錢。

    作法:

    藥材洗淨後加1000CC水,煮開後轉小火,再悶煮5到10分鐘,當茶水一天喝完。

     

    氣短、怕冷、冒冷汗為氣不足

    另一種狀況是氣不足引起。氣不足導致的心臟無力,患者會感覺氣短、手腳冰冷,動不動就喘、易冒冷汗。周宗翰說,這種狀況比較常見於長者們的氣虛體質。他建議平日可用生脈飲補養,藥材只要用人參、麥門冬和五味子,人參用平價的石柱參即可。氣足了就有助血液推動,可以幫助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

     

    材料:

    石柱參1錢、麥門冬和五味子各5錢。

    作法:

    藥材洗淨後,用2000CC水煮滾,轉小火再煮5到10分鐘後關火,悶涼以後當水飲用。

    延伸閱讀:體內「痰濕」讓你便祕、吃不下、四肢無力…夏天如何排出濕毒?

     

    怕熱、流黏汗,為濕熱體質快就醫

    有些人覺得氣不足、心臟無力,但合併冒黏汗就要小心了。周宗翰說,心氣虛和氣不足患者的心臟無力冒冷汗,汗水多是像水滴,但另一種濕熱體質患者,因為三高,尤其是血脂過高,心臟壓力加大,也會有心臟無力現象。曾有一位病人抱怨心臟無力,評估發現他怕熱、汗液偏黏,周宗翰懷疑他血脂過高,先幫他在耳尖放血,叫他趕快到醫院急診。

     

    結果一到醫院,該患者檢查發現血脂高達每百毫升500多毫克(mg/dl),醫師趕快幫他控制血脂以免血管阻塞。周宗翰說,心氣虛和氣不足引起的心臟無力,除了易冒冷汗以外,主要是怕冷,但如果是血脂過高的濕熱體質,主要是怕熱,汗偏黏。這類患者就不要再補了,趕快檢查血脂是否過高,要快降血脂,中藥治療則可能會用到甘露消毒丹和血府逐瘀湯,這些都是要嚴格「治療」,而不能只是在家食補就了事。

    延伸閱讀:秋季養生不宜大汗淋漓…每天「站樁」15分鐘儲備身體能量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6/17起『健康2.0』全面升級!主持人除了鄭凱云,也會加入江坤俊醫師,更會邀請包括Dr.she許藍方、家醫科許書華、復健科侯鐘堡、營養師宋明樺、整形外科蘇宗柏等堅強的醫師 、專家陣容與大家一起守護全家人的健康,每天下午2點,每週六、日晚間7點,請準時鎖定 TVBS 56頻道『健康2.0』。

     

    相關文章 
    動一下就喘不停,小心「心臟無力」!什麼型態的喘要提高警覺? 
    死亡率比癌症更高!醫師警告:4種人小心「主動脈瓣膜」奪命 
    中年教授猝死研究室,有高血壓病史 醫師:高血壓患者控制血壓 
    秋冬心血管問題多!吳明珠推四個穴道 常按疏導氣血、保養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