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規律卻罹癌?3類職業女性最容易被癌症盯上!

  • 2019/07/19 11:18
  • 有研究表明,女性癌症發病率這些年來同男性一樣,也呈現出快速上升趨勢,而且城市的女性發病率較男性上升趨勢還相對要快一些。尤其是3類職業女性最容易被癌症盯上!

     

    示意圖/TVBS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何裕民1990 年代中期,就在臨床上發現一個有趣而非常難解的現象──城市的女性癌症患者中,3類職業女性特別突出,或者說比例奇高,或者說這3大類職業女性更容易生癌:

     

    第1類:是財務、會計,或者說終身與數字打交道的,如審計、統計、銀行工作者等。
    第2類:是教師,尤其是中小學老師。
    第3類:則是辦公室的一般的中、低層及管理人員,如文秘、辦公室秘書等;當然,職業要求比較嚴謹而矛盾相對比較集中的,如搞人事、搞統戰、搞信訪、搞接待的更是容易生癌。
    延伸閱讀:你需要基因檢測嗎?2種人最需要

     

    最初,看到門診女性患者中這類職業者特別多,卻百思不得其解!乳腺癌、肺癌、卵巢癌患者中,這類職業者占了2/3,特別是城市的女性肺癌患者,更為典型。

     

    可以說女性肺癌的第一高發人群就是財務或和數字打交道的人。為什麼呢?其實一般財務室裡都是女性,二手煙被污染的可能性絕對沒有其他職業高,而最容易被環境污染的清潔工、操作工、營業員等卻很少生肺癌。顯然,不能用污染或被動吸煙等常規理論來解釋。
    延伸閱讀:最新肺癌研究報告:8成女性沒抽菸哪些危險因子被忽略了?

     

    追求完美 罹癌者共同特點

    2010年秋天,在石家莊市中心醫院門診會診,那天上午幾10位患者中共有4位女性肺癌患者。結果,把完脈,對每一個女患者的職業都說得很準──就是筆者剛才說的,3個財務和1位中學老師。

     

    其中,有3位家屬並不抽煙,大多數工作環境中沒有其他抽煙者。其實,這些人都是很優秀的,生活很有規律的,沒有不良生活劣性的。分析上述3類職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她們所從事的是必須很認真才能完成的職業,像搞財務、審計等,天天與數字打交道,你一個小數點都不能差,一點差錯就出問題,很可能是大問題

     

    然後,這類職業的技術「門檻」又不高,許多人稍微培訓一下,就能上手,所以她們心理的職業保障不是很強,危機感極強;職業正常回報率並不高,社會成就感也不強,辦公室高層還有上升空間;因此,潛移默化中這些職業迫使她們只有加倍努力,小心謹慎,兢兢業業,細緻再細緻,才能確保職業安全。

     

    所以,多年做下來後,職業的習慣及需要變成了生活態度,並逐步演繹為個性特點,往往造就了一種很特別的性格──稱其為「財務性格」──什麼都追求完美,什麼都不放過,什麼都一絲不苟,什麼都要做得最好。而且,因為要求較高,包括自我要求,對他人要求都高,她們職業圈內人際關係不太可能十分輕鬆、和諧……。
    延伸閱讀:預防癌症、慢性病纏身!名醫勤練「內核心呼吸」 癌症痊癒了

     

    上述諸多因素,促使她們始終生活在重壓之下。因為正是她們自己,把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一般之事都強化成了內源性的壓力。她們不知不覺中長期籠罩在無影的高壓下,這個高壓就是持久的慢性應激原。

     

    內分泌失調 誘發肺癌、乳癌、卵巢癌

    現在已有研究證明,慢性應激原的持續存在,可能導致機體從內分泌失調,到神經功能紊亂,到代謝偏差等一系列的內環境失序,諸如乳腺、卵巢及肺部等的某些組織就更容易被誘發變異,導致細胞癌變……而這種狀態的個體,有研究提示組織的自我修復能力往往明顯下降,癌症組織細胞更容易發展成癌症。

     

    城市女性40至60歲的肺癌患者有近90%左右集中在這3類人群中,可以為證。甲狀腺癌也一樣,城市中小學教師可以說是甲狀腺癌最易高發的人群。當然,甲狀腺癌女性患者中,除了職業很集中及上述個性外,還往往具有性子急、脾氣躁的特點

     

    因此,我們可以從女性生癌的職業聚集度看出一個很鮮明的現象,那些易促使人們不斷自我施加壓力,逼迫人們甚麼都必須做好,甚麼都不能馬虎,而回報(含有形無形回報)又較低的職業人群,更易被癌症盯上,其核心還是壓力。

     

    ◎ 本文摘自/《生了癌,怎麽辦:何裕民教授抗癌新視點》何裕民 著  
    ◎ 編輯/郭庚儒整理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最好的癌症療法!日醫公開你不知道的抗癌選擇

    癌細胞看到它就跑!名醫江坤俊:2大營養素滅癌、防癌又抗癌

    癌細胞最愛醣!日醫「抗病飲食法」,餓死癌細胞治癒癌末病患

    真正能夠治癒癌症的方法!開刀前先做「免疫治療」,提升抗癌自癒力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