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透露心臟健康!中醫師曝舌卷短、臉紅 這2種人心臟問題多

  • 郭庚儒 整理
  • 2020/08/19 18:00
  • 《內經‧五閱五使》:「心病者『舌卷短』、『顴赤』」,當心臟出現問題時,頭面上的問題,多見講話不靈光的舌卷短與臉紅,呈現顴赤的情況;臉紅多見顴骨部位的紅赤,多隨著心臟問題的輕重與新舊,而呈現出不同的情況。

    延伸閱讀:中醫師公開特效排毒按摩法!天天按摩3穴位「去心病」 改善心血管功能

     

    中醫師李家雄指出,表示,心臟與小腸通常會有個慣性,所有的靜脈會經小腸的水路的下腔靜脈,及油路的上腔靜脈,及冠狀靜脈竇回到右心房養心臟。「舌卷短」與「顴赤」就是心臟循環與小腸吸收能力不良的結果。

     

    越嬌懶與慵懶 越容易二尖瓣脫垂

    生活習慣和起居規律與否,會影響心臟與小腸?李家雄說明,心房的收縮是0.1秒,心室是0.3秒,舒張是0.4秒,收縮及舒張都需要血,越嬌懶與慵懶的人,越容易二尖瓣脫垂。

    延伸閱讀:成語蕎二尖瓣脫垂,驚曝心絞痛急診!心臟瓣膜脫垂會致命嗎?

     

    生活起居規律與心臟健康有關

    韓戰時,送回美國的屍體,約30歲左右的青年人%經解剖,70%的人,其冠狀動脈都有阻塞,其中40%屬嚴重的。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因美國大兵被送出去作戰是不得已的,除工作、休息外,起居通常都是沒有規律的,因此可知,生活起居規律與否和心臟安全成正比。

    延伸閱讀:總是口乾舌燥、失眠焦慮?「打躬勢」通膽經 讓你耳聰目明不頭疼

     

    李家雄強調,我們從小所學習的理論「早睡早起」是對的,假如很難做到,那麼,就要對口欲節制「少量多餐多變化」以維護我們的健康。根據統計,二、三尖瓣膜鬆弛的修復,注意營養均衡比運動還重要。運動多不見得可以「救人」,但吃可能會吃死人。

     

    《內經‧五閱五使》:「肺病者喘息鼻張(鼻者,肺之官:嗅覺)。肝病者眥青(目者,肝之官:視覺)。脾病者唇黃(口唇者,脾之官:觸覺)。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舌者,心之官:味覺)。腎病者顴與顏黑(耳者,腎之官:聽覺)。」

     

    李家雄表示,人的壓力會影響腦下垂體:副腎皮質系統及自律神經系統,從腦部影響免疫系統的回饋機制。所有壓力必然來自感覺(Feeling)超過思考(Thinking),即聽覺、嗅覺、味覺、視覺或觸覺受到影響,某程度的過勞,通常只要鼓舞意志力,便可以輕易過關。

     

    脂肪攝取不夠也不健康

    而生命依賴呼吸與飲食來延續,以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3大營養素來提供「能量」。老弱婦孺族群的聽覺、嗅覺、味覺、視覺或觸覺不良,最大的問題是「熱量」攝取不足,因為熱量轉化為能量,取決於吸收的狀況。

     

    李家雄強調,脂溶性維生素A、D、E、K與脂肪和乳糜小溝一起走「油水」路徑,當人的油水太多,體內的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就會成為五臟六腑的負擔,讓人感到不輕鬆,也不愉快,甚至情緒不好。

    延伸閱讀:微波爐會破壞食物營養?最健康調理方法「水波爐」 逼出食物油脂鹽份、保留維生素C

     

    但是,沒有油水,就沒有體力、活力、精力,人就是在如此矛盾的生態中,求得體內平衡(Homeostatic)、健康和快樂。

     

    李家雄認為,人體吸收不良最頻繁的是脂肪,脂肪不溶於水,消化過程又非常複雜,卻是人最大的營養供應商,除肝門靜脈經下腔靜脈回到心臟外,還要靠胸管經上腔靜脈回到心臟,胸管負責將乳糜池的物質送回心臟。

     

    其中,有自十二指腸而來的脂溶性維生素群,以及腎臟等淋巴管而來的淋巴;大部分腎臟的淋巴直接到胸管,部分腎臟的淋巴管還要下行到鼠蹊淋巴節,再回胸管,然後一起至上腔靜脈,再送回心臟,這條路好似都市的垃圾車,一方面收垃圾,一方面也作資源回收。

    延伸閱讀:營養師推薦7大排毒營養素!1道料理通通有 加速排出重金屬毒素

     

    ◎ 本文摘自/《圖解中醫診斷學》李家雄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6/17起『健康2.0』全面升級!主持人除了鄭凱云,也會加入江坤俊醫師,更會邀請包括Dr.she許藍方、家醫科許書華、復健科侯鐘堡、營養師宋明樺、整形外科蘇宗柏等堅強的醫師 、專家陣容與大家一起守護全家人的健康,每天下午2點,每週六、日晚間7點,請準時鎖定 TVBS 56頻道『健康2.0』。

     

    相關文章
    睡前1招幫心臟減壓!白雁老師「安神助眠法」 改善淺眠易醒、預防心臟病猝死
    全台哪裡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最高?花蓮縣發生率最高 新北市人數最多
    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3成急性心肌梗塞病患 就醫途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