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壓性差、不知足才會得憂鬱症?醫師點出大家「最常誤會4件事」

  • 王家瑜 報導
  • 2020/03/13 15:28
  • 知名主持人吳宗憲日前在節目中表示「憂鬱症的原因都是這3個字,『不知足』。」此話一出引來不少網友及專業人士撻伐,認為他言論太偏頗、誤導大眾。雖然吳宗憲事後在直播中澄清「自己不是醫生,只是在用自己的話在安慰朋友。」但仍難以平息網友的怒火。

    延伸閱讀:吳宗憲「憂鬱症是不知足」? 醫轟歧視疾病來自於無知

     

    憂鬱症和眾多疾病一樣 不需差別看待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願意正視憂鬱問題,但汙名化或歧視問題仍層出不窮。振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袁瑋表示,不少民眾很害怕去談論憂鬱症,不願意面對自己或周遭的人已經生病的事實;其實就如同糖尿病和胰島素及飲食習慣有關一樣,憂鬱症則和腦部及壓力有關,兩者都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疾病,不需要差別看待。

    延伸閱讀:「看心理醫生」不要緊 「逃避憂鬱」才是致命傷

     

    關於憂鬱症,大家最常誤會4件事

    據健保署統計,107年全台共有40萬人因憂鬱症就醫,你我身邊可能都有憂鬱症患者,以下整理4個常見的迷思,由袁瑋醫師逐一解答:

     

    1 憂鬱症是因為不知足?

    錯!憂鬱症患者並非「生在福中不知福」,因為憂鬱症會影響思考能力,患者看待外界事物會變得易怒、煩躁,也因此在旁人看來就像是「不知足」的表現,其實是因為生病了,無法控制自己想法的關係。

    延伸閱讀:生活苦悶總是板著一張臉?9個方法讓你發自真心笑出來

     

    抗壓性差才會得憂鬱症?

    錯!許多人以為憂鬱症是因為「走不出負面情緒」「抗壓性太差」而造成,袁瑋認為,其實負面思考和憂鬱是互為因果的關係。她以車子和汽油來比喻,車子開久了會沒有油,但沒有了油,車子也無法行駛。如果長時間處在負面思考之下,可能使得大腦逐漸失去對壓力的處理能力;如果大腦已經有憂鬱情形,也會加重負面思考的情形。

     

    袁瑋進一步說明,憂鬱的成因很多,除了先天母體環境影響大腦發育外,後天因素也有影響,包括家庭親情的關係、成長過程遭遇負面事件、家長過度寵愛等,都會影響一個人處理壓力的能力。

    延伸閱讀:樂觀的人也可能得憂鬱症…9項中5項你該注意了

     

    「生活中需要有壓力,但不能過度。」袁瑋提到,例如有些人從小沒有安全感、希望大家都愛他,也因此總是努力討好大家,但其實他的內心永遠覺得自己很糟,或是不懂得抗拒、反抗不合理的事情,在過度的壓力下,久而久之也可能引發憂鬱。

     

    3 憂鬱症不需要治療?一輩子不會好?

    錯!正規專業治療對憂鬱症是相當必要的,袁瑋說明,正規治療包括藥物、經顱磁刺激、心理諮商等;藥物治療須持續6至8個月、經顱磁刺激需進行10至20次,經過完整療程後,再由醫師評估停藥、減藥,或是持續心理諮商等後續治療方式。

     

    除了正規治療之外,輔助治療也不可或缺,像是運動、培養興趣、和親友相處、靈性滋養(例如宗教信仰),也都有助於改善憂鬱症狀。

     

    袁瑋強調,大多數人的憂鬱症是可以痊癒的,但是不能只靠藥物;藥物可以改變大腦,但如果自己沒有持續調整心理狀態,憂鬱症也容易復發。

     

    4 避免和患者討論憂鬱症?

    不一定!該不該和憂鬱症患者討論病況或憂鬱症,袁瑋認為答案因人而異、因當下狀況而異。如果身旁有憂鬱症患者,她建議先詢問「我可以怎麼協助你?」有時候對方只需要你靜靜傾聽,也有時候需要你適度提供意見,可以視狀況提供協助。

    延伸閱讀:歌手江明學輕生 專家呼籲注意8大危險因子、發揮「守門人」精神

     

    她也強調,請務必確保自己在穩定的狀況下和他適度討論,不要太急著想要「跳下去救他」;即便是好意相助,或是單純鼓勵他「加油!」,卻可能帶給患者更大的壓力,認為「我已經很努力了,你卻沒有看到。」操之過急反而造成反效果。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我們要一起去養病!」理科太太自曝老公憂鬱症復發

    這些症狀是工作過勞而非憂鬱 這樣做不吃藥會好

    測量你的憂鬱指數 症狀逾2周務必就醫!

    老年憂鬱救星!記憶衰退、情緒低落都沒困擾了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