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知道壓力是引發憂鬱症的一個危險因子,在生理上,壓力會導致腦部及腎上腺素分泌不平衡,影響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發炎反應,乃至於週邊神經也會出現變化;心理方面,一個人處在壓力狀態之下,不容易開朗或放鬆。也就是說,在生理和心理的交互作用之下,罹患憂鬱症的機會更高。
延伸閱讀:微笑真的會變開心! 3種「快樂激素」對抗壓力、焦慮、憂鬱
樂觀開朗的人 也可能罹患憂鬱症
既然這樣,天性樂觀開朗的人,就不會得憂鬱症嗎?「當然不是!」精神科醫師張維紘表示,雖然憂鬱症有高風險族群,但臨床上也常看到原本開朗外向的患者,在受憂鬱困擾之下,轉變成截然不同的狀態。
其實要診斷憂鬱症,有著相當嚴謹的定義。張維紘說明,必須符合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症狀,並影響原本的生活功能,並確定並非其他生理疾病造成憂鬱症狀,才符合憂鬱症標準。
延伸閱讀:紓壓三部曲!別讓「鬱卒」蔓延成「憂鬱症」

示意圖/TVBS
憂鬱症診斷9項標準 符合5項建議就醫
在診斷憂鬱症的9項準則中,須符合5項以上,且持續達2個禮拜以上,才符合憂鬱症標準:
1. 情緒低落:出現持續的憂鬱心情。
2. 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原本有興趣的事,變得沒興趣了;原本會覺得喜樂的事物,變得沒有感覺了。
3. 體重下降或上升
4. 嗜睡或失眠
5. 動作遲緩
6. 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
7. 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認為人生沒有價值、沒有希望等,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或舉動。
8. 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9. 經常出現負面想法
延伸閱讀:歌手江明學輕生 專家呼籲注意8大危險因子、發揮「守門人」精神
青少年憂鬱症不可輕忽 學業人際表現露端倪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只有大人才會得憂鬱症,小朋友不會,張維紘指出,現在憂鬱症發生的年紀越來越提前,也有不少青少年憂鬱症產生;雖然目前沒有針對青少年憂鬱症的特殊診斷準則,但在臨床觀察的確有注意到孩子的憂鬱症表現可能跟其他年紀的患者不太一樣。
延伸閱讀:熬夜玩手機的青少年容易憂鬱!
舉例來說,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患者會在情緒表達上出現明顯變化,變得比較悶、不愛講話,更多孩子可能會以情緒暴躁、煩躁來反應,另外在學校的表現會是很重要的指標,成績上會有很大的變化,在同儕人際互動上也可能變得比較疏離,甚至會有很多的衝突,這時候孩子常常被大人認為是表現不佳,其實有時候可能是因為真的生病了。
◎ 本文出自/照護線上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