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看心理醫生」不要緊,「逃避憂鬱」才是致命傷

2018/01/10 18:30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許多憂鬱症痊癒的例子,都是在憂鬱症狀初期即承認自己有憂鬱症的徵兆,例如失眠、沒來由的悲傷、發現這樣的自己很不對勁、不該繼續如此,而發出求救訊號,沒有錯失治療機會。

 

我曾經和一位朋友通電話,他在寒暄過後問起我的工作,我說我在醫院當臨床心理師,他便順口客氣的說:「那麼我萬一有問題,也可以找你做治療囉?」我回答:「我可能沒辦法接你的case耶。」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這行業有一個職業準則,那就是不服務自己親戚或朋友,因為這牽涉到情感的涉入、關係界線的模糊,導致我失去中立客觀的立場,因此我寧可把對方轉給其他心理師負責。不過他似乎來不及聽我的解釋便會錯意了,有些負氣地回答:「也是啦,像我們這種知識分子,是比較不容易做一點。」無意間展現了高學歷者的優越姿態。

 

難道知識分子就不容易有精神疾病嗎?或者是說,知識分子所得的精神疾病,和普通人得的精神疾病會比較不一樣嗎?我擔心的是,高教育水準或高社經地位的光環,阻礙了人們直視內在需求的聲音讓我們的自尊變得脆弱,而必須裝堅強的活著。

 

 

故作堅強 其實沒有比較好

我在門診常遇到的知識分子,總是急急地向我辯稱:「我可不是精神有問題,我只是心情不好,想找個人說一說,我在國外念書時人家都有心理醫生啊,所以我覺得來這裡很『正常』。」看者對方的急急辯解,正顯出他的無助與無力,無法面對自己的問題。其實我很想說,不要硬ㄍㄧㄥ了,來這裡求助並不丟臉。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想知道自己內在狀態是否不太對勁,並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對自己夠關注敏感的人都做得到,但願意把它當一回事且認真面對的人實在太少。

 

延誤就醫其實等同於慢性自殺,等到發現問題又無法獨力解決,也不知道該去哪找到對的人,待尋求到正確的治療管道,通常已過了黃金治療期;這時又對醫療抱持過度期待,以為「只要治療就一定會好」,結果必定超出預期,失望之餘又從治療中脫逃,跌跌撞撞,也許日後會有復原的可能,但往往需要很辛苦的付出更大代價。

 

 

願意救助 就是好的開始

這幾年在媒體上常看到名人談論自己的情緒困擾,從怎樣發病到怎樣求醫,最後終於戰勝病魔與心魔。從門診中大量增加的病患中,我把他們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積壓了許多年的病史,拖到沒有辦法了才來求醫;第二類則是受到名人或身邊親友的鼓舞,覺得沒什麼好丟臉而來的病人。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我很感謝後者的勇敢,他們勇於面對自己的內在聲音,企圖扭轉以往大家對精神科的偏見,因為他們,一時之間主動告訴周遭的人「我去看心理醫生」,竟也成為風尚。面對問題,願意求助,就是好的開始。

 

◎ 本文摘自/《好想找人說說話:與臨床心理師的話療之旅》南琦 著

◎ 編輯/王家瑜整理  ◎ 美編/蔣嘉佳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相關文章
測量你的憂鬱指數 症狀逾2周務必就醫!
智慧型手機不只能記錄心跳,還能治療憂鬱症狀!
紓壓三部曲 別讓「鬱卒」蔓延成「憂鬱」
你會呼吸嗎?婦人憂鬱20年,竟然靠呼吸改善了
憂鬱讓人短命 女性更明顯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