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濕氣重、代謝不順?老中醫6招祛濕調脾

  • 2019/03/07 16:06
  • 路老認為,大部分現代人都是痰濕體質。中醫所說的濕,實際上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外濕,是自然界潮濕環境造成的,多見於梅雨季節;另一種是內濕,這是人體水液代謝失常後出現的一種病理產物,也就是說體內水分過多或代謝廢物排泄不暢,日久就形成痰濁或痰濕。

     

    示意圖/TVBS

     

    這好比自然界中治水一樣,江河湖泊各行其道,天地陰陽相交,風雨霧露適當,就是人們說的風調雨順,整個自然界很和諧;反之,江河阻塞、氾濫成災,就會造成局部水氣過多,影響生態平衡。中醫把人體比喻為一個小宇宙,脾胃相當於宇宙間的水利樞紐,只有這個樞紐正常運轉,才不會造成水濕氾濫。但如果平時不注意,損傷了脾胃,就會導致痰濕。

     

    怎樣才能讓身體遠離痰濕的困擾呢?路老給了大家幾點建議。

    ❶盡量避免長期生活在潮濕的環境。長期居住在這種環境中的人,平時應多食用一些有化濕健脾作用的食物,如:薏仁茯苓粥、荷葉茶、五爪龍燉肉、蘇子拌菜、黃芪、人參、茯苓燉雞、生薑炒肉等。

    ❷保持良好心態,心情舒暢有助於脾胃健運。

    ❸多做有氧運動,動則升陽,脾陽一升,水液自能運轉。

    ❹節制飲食,避免大量飲酒,酒能助濕。同時少吃大魚大肉,因為肥甘厚味除了會滋膩礙胃,也能助濕。

    ❺調整起居時間,勞逸結合,盡量不熬夜,確保充足的睡眠。中醫有句話叫「思慮傷脾」,長期過度的腦力勞動也是影響脾胃功能的重要因素。

    ❻經常按摩太白穴和足三里穴。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在腳的內側面,大腳趾骨節後下方凹陷處,腳背、腳底交界。每次按摩這兩個穴位3~5分鐘,以痠、麻、脹為度,有健脾祛濕的作用。

    上述方法是路老日常養生的妙方,如果症狀嚴重,通過自我調理仍無法緩解,還是應該及時求醫治療。

     

    ◎ 本文摘自/《養氣血先養脾胃:中醫大師無病到天年的養生方》蘇鳳哲、路潔 著

    ◎ 編輯/朱育嫻整理  ◎ 圖片來源/世茂出版‧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白帶」太多濕黏黏?中醫教你1杯茶 排除體內黴菌

    天冷愛睏難起床  這些食材連皮吃能抗寒排濕增活力

    口乾舌燥、容易累…逆轉濕熱體質,中醫力推這款「祛濕飲」

    腸胃差、沒食慾、大便黏?早上「玉米鬚茶、薏仁水」排體濕

     

    【立即報名】身纖腳健!人生樂活又暢快 健康2.0免費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