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不良性貧血的治療,包括骨髓移植、免疫抑制劑口服藥、輸血三大類,需要先依據3項血液檢驗的數值,評估病況嚴重程度,做為選擇治療方式的參考依據。
血紅素、血小板、白血球是診斷指標
再生不良性貧血的診斷,需先做血液、骨髓等相關檢查,排除其他病因,再以血液中的血紅素、血小板與白血球的數值或數量為標準,其中又以白血球的數量作為區分病情嚴重程度的指標,臨床上多數患者屬於重度和嚴重等級,包括:
血紅素:小於7g/dL以下,通常與病程進展有關,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發病時間越久,血紅素數值越低,且尚未長成紅血球的網狀紅血球數量不會增加、絕對值減低。
血小板:小於3萬uL以下。
白血球(中性球):低於1500uL屬中度,低於500uL屬重度,低於200uL屬嚴重。
不同的病況嚴重程度,適合不同的治療方式,臨床指引建議重度和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以骨髓移植為優先治療選項;中度的患者則可以考慮使用免疫治療。
全吻合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重度和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的治療方式首選,其中又以全吻合骨髓移植最理想,不會有排斥反應,完成移植後等新的血球長出來就可治癒,唯一的風險是移植過程發生感染。
由於患者的血球不斷減少,骨髓移植必須和時間賽跑,越快做越好,通常在同一對父母所生的子女當中,會有1/4的機會找到骨髓中造血幹細胞完全吻合的手足,成為捐贈移植骨髓的優先對象,也最能爭取治療時效。如果患者沒有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或是兄弟姊妹配對結果不吻合,另一種方式是透過慈濟基金會的骨髓幹細胞中心骨髓庫,配對尋找全吻合的捐贈人。
但是非親屬的骨髓捐贈流程較為複雜,配對吻合後必須先取得捐贈人同意,再請捐贈人做健康檢查,確認身體狀況符合捐贈條件後,才能安排時間做骨髓移植手術,整個過程恐耗時1至數個月不等,若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的血球減少速度快,恐怕來不及等待配對,就需考慮其他治療方式。
半吻合骨髓移植
重度和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的患者,如果無法找到全吻合的人做骨髓移植,其次的2種選擇是免疫治療或尋求半吻合的骨髓捐贈者。在爭取治療時效的前提下,半吻合骨髓移植不失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因為基因遺傳和結合的特性,每個人的父母和子女身上,都有一半的基因與自己相合,所以父母和子女的骨髓造血幹細胞,必定會有1/2的機率與患者半吻合,此類移植可能會有20~40%發生排斥的風險,年紀越大的患者越容易發生長期排斥,術後需要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年紀較小的患者排斥機率也較小。
半吻合骨髓移植只要能讓血球成功長出來,再生不良性貧血就不會復發,但可能會有10~20%的移植失敗機率,如果血球長不出來,就須嘗試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通常適用於中度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以及無法做全吻合骨髓移植的重度及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治療過程一樣會有免疫力不足、容易感染的缺點,所使用的免疫抑制劑,會抑制患者體內的T細胞生長、讓免疫系統故障,同時爭取時間刺激造血系統、強壯到足以抵禦免疫系統的攻擊,當免疫系統的T細胞被清除,重新長出的免疫系統約有4~6成的機率可恢復正常、不再攻擊造血系統。
免疫治療是患者體內免疫系統與造血系統的對抗,可能會搭配使用抗生素、男性荷爾蒙、類固醇等藥物或化療,連帶會有高血壓、腎功能下降、多毛症等副作用。通常用藥1年後會觀察患者體內各種血球數量維持的程度,若數量足夠到對抗自體免疫系統的攻擊,就會減少用藥。
健保對於免疫療法中所使用的刺激造血幹細胞藥物,有給付條件限制,因此只有部分患者可以獲得給付。
免疫治療的缺點是可能至多有6成的復發機率,若復發則需要再度尋求骨髓移植等更理想的治療方式;另一個疑慮是,接受免疫治療後,原本造成再生不良性貧血的原因並未完全被阻斷,以致數年後可能發生其他的血液疾病。
輸血
輸血是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的下下策,使用條件包括血紅素數值小於7g/dL以下、有血球減少引發的不適症狀、血小板數量過低且發生嚴重出血。捐血者若骨髓造血幹細胞與患者並非完全吻合,患者輸血後體內會產生抗體,將不利於未來的骨髓移植,因此對於準備移植的患者來說,輸血越多,骨髓移植失敗率越高,若患者的白血球數量不是很低、勉強夠的話,盡量避免輸血。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翁德甫醫師.巫康熙醫師.三軍總醫院.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