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不只學功夫,內在涵養很重要 「心無罣礙」「動靜如一」是關鍵

  • 王家瑜 整理
  • 2019/12/05 17:45
  • 古儒曾經言及,一個人真正的涵養要從可怨處而無怨,可瞋處而無瞋,可申處而無申,可喜處而無喜,可驚處而無驚,如此的功夫才可說是心平,靜坐的溫養便是適合於此時入座。

     

    靜坐之時若可以加上一個「忘卻」和「無心」,調整出入息,自自然然一切意念瑣事消散於無形之中。坐之一字,十二時中於靜中融成一片,才是真坐——時時行去,日日行去,文火可成,萬物兼照。

     

    以「獨」修習心境 於是心無罣礙

    初習靜坐者,更要把慎獨看做如心血般慎重,這「獨」便是我們的心念,先從靜中求知,漸漸雖萬馬齊奔之時,仍可以看「獨」,便是大中至正之道,便是天德實心之處。人無實心,一切皆是妄偽,修心最重要者在 於真處求,所謂的真,講的就是真心,真心無處不顯時便是淨,於淨中不顯一塵,則心中無所牽礙,自然氣和。

    延伸閱讀:靜坐要訣在「心息相依」 初學者必備這一物

     

    示意圖/TVBS

     

    心平氣和之中是靜坐者進階前之前行, 在此境界中心中自可遠離一切恐怖和顛倒夢想,久久不輟,則此生修行上無一切障難。放得了心,便是真心誠意,真正放捨得了,即便高臥窮林之巔,心無廟野之念,即便身處亂世,亦不會夢想盛唐,心若真放,遊子難以思故鄉。

     

    持守靜心之方法恰如眼目中無法容下一粒金屑,齒縫間無法停留一細芥般,靈台方寸之中,怎可有絲毫之芥蒂?

    延伸閱讀:靜坐時懂得這些祕訣 延續到日常生活,養生效果事半功倍!

     

    真正的靜坐,不分上座與下座

    都修道人於下座之後,俯怍之間,心不可被得、失、毀、譽所惑,只要有此些念想,清靜的心便成欲求,離聖去遠。心要虛無,不存雜渣,才是容天涵地之氣象,靜坐人應如此,才是無邊風月自瀟灑。靜坐時,雖然主張專志凝神,但重要的是,不是只有在蒲團上入靜才是靜,而是要在行住坐臥中,心中都必須保持絕對的寧靜,如果於動中,心仍然可以如如不動,表示心息可以相依,這也是於動中仍在調息之境。

    延伸閱讀:靜坐養生祕訣:下座前,勿忘這動作

     

    從小周天到大周天的通達,莫不以 無調而調,但需要考量的是現代化科技、外面環境的種種污染和聲音分貝的干擾。若沒有「無心」、「靜心」做輔佐君使,一意執著於靜坐,便會產生種種色身、肉體方面的弊端,特別是五臟六腑虛火上升,若不注意,恐怕道未成而身先衰。

     

    ◎ 本文摘自/《靜坐之後》王薀老師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內分泌失調,身心都受害!現代醫學認為「靜坐」有幫助

    現代人適用的靜坐法:入坐前念《心經》、下座前練「十二段錦」

    靜坐後必做「收功」 疏通阻塞和淤氣、調息均勻

    大喊一聲「哈」排出體內濁氣 十二長生沐浴第十式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