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人人都能吃梨養肺!中醫師分享秋天養生之道 為嚴冬預存能量

  • 曾金月 報導
  • 2020/11/04 17:54
  • 中醫主張「秋天養肺」,但養肺學問大,不是人家吃梨養肺就跟著做,不同體質的人,方法需有所調整,以下是台北市立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黃伯瑜分享秋天養生之道。

     

    養肺氣:掌握運動2大原則

    中醫說「肺主氣」,養肺最重要的就是養氣,其中運動是最重要的方式,黃伯瑜指出,秋天要避免讓呼吸道因氣溫變冷收縮,導致呼吸不順,需有適當運動,讓氣維持通暢運行。

     

    運動要掌握兩大原則,首先是「打開身體空間」,活化心肺功能,讓心跳變快以活血、呼吸加速以行氣,達到氣血順通平和的目的。其次為活動大關節及體腔,如肩關節、髖關節、肋間及腹腰部位等,讓內臟活動空間變大,導引氣血、津液到達該去的地方。

     

    像是八段錦、太極拳、瑜伽、健走都是很好的運動,記得走路時要由髖關節、大腿帶動,既省力,膝關節也不易受傷。

    延伸閱讀:養肺如養命!專家傳授「肺部運動訓練」+日常顧肺6招

     

    食補,依體質選食材

    常言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潤燥,不過黃伯瑜提醒,食補應依體質而定。

     

    偏虛寒、易手腳冰冷的人除了少吃冰,秋天不必跟著吃梨,而是要吃一些溫性食物,為入冬前先做準備。烹調可用麻油、薑、 胡椒調味,取代蒜、蔥、辣椒。

     

    醫定義食物或藥物的特性是依據進入人體後的反應來決定,可以感受一下麻油、薑、胡椒下肚後,會從腹部先熱起來往四周擴散,但蒜、蔥、辣椒是從嘴巴開始發熱,因此被認為比較容易上火、口乾舌燥。

     

    體質燥熱的人就需要涼潤食物來平衡,例如水梨、木耳等,但木耳不好吸收,胃腸不好的人可能脹氣,可添加蓮子或紅棗來健脾養胃。

    延伸閱讀:補過頭?婦人吃羊肉爐進補反而咳血 中醫教你養肺顧氣管

     

    示意圖/TVBS

     

    最簡單的食補:四神湯一年四季都適用

    黃伯瑜推薦不分四季或體質,最簡單的食補就是「四神湯」,蓮子健脾補氣,薏仁、茯苓去濕,山藥具滋潤效果,還可加芡實,也有顧脾腎作用。所謂「虛不受 補」,秋天提前把腸胃顧好,冬天才好吸收高熱量的糯米食品。

     

    「合谷、足三里」二穴道補氣強身

    「穴道不在多,有用、好按,才會常常按。」黃伯瑜建議勤按「合谷、足三里」兩大養生穴道,具補氣效果。手掌虎口處的合谷穴為肺經及大腸經交界,有清泄肺氣、和胃通腸的作用;位在小腿外側的足三里穴,屬胃經,可調理脾胃、補中益氣。

     

    穿著防風,肩頸、膝蓋不外露

    秋天變冷,有些部位及穴道不要外露,像是胸口脖子上的「天突穴」、肩膀上的「肩井穴」。凹陷處皮肉較薄,裡頭就是呼吸道,容易受風。

     

    示意圖/TVBS

     

    此外,這個季節大關節盡量不露出,夏天天氣熱,常穿短褲、短裙把膝蓋露出來,但入秋後要避免這樣的穿著,膝窩處遇寒會讓氣血不順,久了易造成膝關節微循環變差。

     

    睡眠延長,跟著太陽順時養生

    秋天開始要減少損耗,為冬天做好準備,慢慢延長睡眠時間,跟著日出往後,起床時間也遞延,讓身體補充陽氣。現代人受限上班、上學時間,很難調整起床時間,最好提早上床時間,同樣能延長睡眠

    延伸閱讀:入秋養生,睡「子午覺」最好!尤其常熬夜、夏天玩太瘋的人更需要

     

    黃伯瑜強調,養生不分四季,每天都要做,才能生生不息,「有病找醫師、養生靠自己。」調養身體不能只靠吃,也不是別人吃梨養肺,自己就跟著吃,有時反 而「病從口入」,如果無法判斷應如何進補,可諮詢中醫師。

     

    ◎ 本文摘自/北市聯合醫訊第163期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6/17起『健康2.0』全面升級!主持人除了鄭凱云,也會加入江坤俊醫師,更會邀請包括Dr.she許藍方、家醫科許書華、復健科侯鐘堡、營養師宋明樺、整形外科蘇宗柏等堅強的醫師 、專家陣容與大家一起守護全家人的健康,每天下午2點,每週六、日晚間7點,請準時鎖定 TVBS 56頻道『健康2.0』。

     

    相關文章

    秋季養生不宜大汗淋漓…每天「站樁」15分鐘儲備身體能量

    小丘疹、濕疹代表體內濕氣重!立秋養生三要點,「陽光下健走」排濕最快最舒服

    天氣涼了快養肺!毛巾操打造深層呼吸 「閃罐」疏通肺經化濁氣

    秋分養生:多喝水、笑口常開、少吃辛辣煎炸、1招告別頭腦昏沉

    中醫養肺四寶強化呼吸道抵抗力 今年秋冬就靠這2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