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兒童傳染病,通常由腸病毒引起,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因小孩免疫力弱,較易感染發病,發病部位遍及口腔、手部及足部,影響範圍大,且重症病情變化快速,建議及早處理。而在中醫上,手足口病屬於「溫病」的範疇,透過中醫的治療與調理,可以幫助清熱、提升免疫力。
中醫怎麼解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傳染特性在中醫可歸納為「溫病」疫癘的初期症狀,手足口病主要經由糞口傳染,透過口腔及破損黏膜侵入,於腸胃系統通道間傳染,傳染性強,發病迅速且劇烈。發病初期以風熱症狀為主,病位在肺;病程進入中期以濕熱為主,病位從肺熱轉入脾胃濕熱;若快速轉入急重症則為肺胃熱勢逆傳心包,甚至出現神經症狀、腦炎症狀等。
中醫如何治療手足口病?
在中醫溫病的伏邪概念中,病邪潛伏於膜原腠理間,正如同手足口病常見潛伏期3到5天,病雖從口鼻入,但易潛伏於腸胃道壁間伺機傳染,透過糞便傳入環境中,當免疫系統機能低弱時更容易發作。
手足口病發病初期的風熱症狀常見咽喉腫痛、口腔黏膜潰瘍,伴隨部分發燒,常使用銀翹散、麻杏甘石湯等解表清熱方劑,搭配清肺熱及咽部發炎用藥,如板藍根、魚腥草等;有些熱勢更重會有咽峽部小水泡及潰瘍,稱為疱疹性咽峽炎,用藥會加更多清熱藥輔助,如黃芩、梔子等;若病勢加重,再往裏走至脾胃轉而濕熱重,則要加入袪濕清熱藥物,如甘露消毒丹或龍膽瀉肝湯等;此時手掌、腳掌、手指、腳趾會伴隨小疹及水泡,加上口腔、舌頭破損,就稱為手足口病,適度加入甘露飲等滋陰涼潤藥物,可幫助黏膜修復。
3穴位補氣提升免疫力
透過穴位調理身體氣機能量,可以有效提升自身免疫力,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免疫力提升後,當外來病毒侵入時,身體可以有效快速對抗反擊,建議有三個穴位可以按壓:合谷穴+太衝穴+足三里穴。
雙側「合谷穴」加上雙側「太衝穴」又稱「四關穴」,是氣血陰陽外內出入的要道。合谷穴為手太陽經原穴,可調肺氣下降;太衝穴為足厥陰肝經輸穴、原穴,可調肝氣上升。兩穴一升一降,相互為用,調節氣機周流不息,通達全身四肢。刺激四關穴可以疏通全身氣機,開啟免疫系統調節機制,達到提升對抗外來病毒的能力。
「足三里穴」則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按壓足三里有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的作用,也是著名的長壽穴位。
1茶飲護免疫系統
根據手足口病症狀及提升自身免疫力為大原則,推薦1組養生茶飲:
【材料】荊芥3克,桑葉3克,金銀花3克,防風3克,白朮3克,玉竹6克,黃耆6克,甘草2克,蜂蜜1湯匙。
【作法】將所有材料泡入300至500c.c.的熱水中,燜約15至3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透過茶飲包藥物的藥性,可以處理病毒在中醫病機上引起的風熱、濕熱及避免肝陽上亢等症狀。荊芥、桑葉、金銀花有透熱功效,搭配防風、白朮、黃耆保護免疫系統,可以有效預防手足口病侵入。
然而,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造成病勢進入體內表現可能也不同,病勢急性期時,建議要請合格中醫師開處正確診斷用藥治療。
看更多
手足口病/成因、症狀是什麼?大人會傳染嗎?水泡跟水痘怎麼分辨?
手足口病/誰是高危險群?如何預防?正確洗手、消毒方法報你知
手足口病/居家照護該注意什麼?嘴破吃什麼?適合食物一次看
手足口病/如何治療?需要看醫生嗎?會不會有後遺症?
◎ 圖片來源/健康2.0資料照.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周大翔中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