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量小腿!亞洲最新肌少症標準:超過「這數值」要注意了

  • 王家瑜 報導
  • 2019/10/16 15:38
  • 根據統計,全台65歲以上族群,約每10人就有1人罹患肌少症,相當於近30萬人正面臨肌少症危機。亞洲高齡醫學界提出最新的小腿圍量測指標,有別於歐洲制定的標準值,以亞洲人為對象,提供民眾在家也能自我檢測的新標準。

     

    「肌少症」不是正常老化 骨鬆、糖尿病風險增

    許多人以為肌肉流失只是因為老化,導致活動力和代謝功能下降,也因此不以為意;其實肌少症已在2015年被定義為「疾病」,台大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指出,肌肉量不足會影響一連串的生理表現,四肢無力可能演變為衰弱症,更會增加跌倒、失能、長期臥床的機率,進而增加死亡率;另外,當肌肉量下降,基礎代謝率也降低,因此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糖尿病也有相互影響。

    延伸閱讀:毛巾扭不乾、走路越來越慢?罹患肌少症易早死 糖尿病、心臟病也跟著來

     

    示意圖/TVBS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全台65歲以上族群的肌少症盛行率約為7到10%,和失智症不相上下,且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但相較之下,大眾對肌少症的認識相當不足;根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2018年的調查顯示,僅2成民眾聽過並了解「肌少症」一詞。

    延伸閱讀:肌肉「消風」是老人失能殺手,死亡率變2倍!

     

    亞洲最新肌少症標準 量小腿圍就知道

    亞洲人口快速高齡化之下,由陳亮恭醫師帶領的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sia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簡稱AWGS)今年整合了台日韓三地的研究數據和專家意見,提出亞洲最新的小腿圍量測指標:50歲以上,男性<34公分、女性<33公分。

     

    ▲ 測量小腿圍時,膝蓋需呈90度,以小腿最粗的部位為準。

     

    如果測量的小腿圍低於標準,陳亮恭說明,50歲以上未滿65歲者,首先應排除是否有其他疾病導致營養耗損,並且從營養、運動方面著手調整生活型態;65歲以上長者則建議就醫評估,進一步測量握力、行走速度及精準檢測肌肉質量,再依照醫囑調整生活型態。

     

    另外,由歐盟肌少症小組設計的SARC-F問卷,已由國內醫師驗證適用於台灣人,民眾可依日常狀況回答,包括從椅子上起身、上台階等5項問題,如總分達4分以上,代表可能已有肌少症。

     

    身體的肌肉量通常在25歲時達到高峰,之後就逐年下降;尤其從50歲開始快速流失,65歲後,更以每年1.5到2.5%的驚人速度流失。陳亮恭提醒,想要預防肌少症,正確均衡的營養和運動不可少,建議多攝取優質蛋白質(豆魚蛋肉奶類)幫助增加肌肉量,搭配阻抗型運動(彈力帶、啞鈴、握力訓練等負重運動),可有效降低肌少症風險。

    延伸閱讀:改善肌少症,蛋白質怎麼補?營養師點出一個關鍵

     

    ◎ 編輯/王家瑜報導  ◎ 圖片來源/千禧之愛基金會‧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肌肉流失4大徵兆,你中了幾項?日常2招鍛鍊上下肢肌力

    要活更要動!遠離肌少症威脅快做4招「床邊運動」 

    健身神器「高蛋白乳清」 2種人千萬別喝、4大族群更需要!

    日本最帥歐吉桑暴瘦健康亮紅燈 醫師教這樣做仍有機會恢復

     

    【立即報名】養瘦美肌 愈活愈逆齡▶▶健康2.0免費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