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退化有9大部位 骨科醫坦言:不一定得換人工關節

  • 王家瑜 整理
  • 2019/10/08 11:26
  • 膝關節是人體最容易退化的關節之一,構成膝關節的9大主要結構包含:1遠端股骨、2近端脛骨、3髕骨、4關節軟骨、5內外側半月軟骨、6內外側副韌帶、7前後十字韌帶、8髕骨韌帶、9膝關節四周的肌肉以及肌腱。隨著年齡增長,關節使用時間增加,以上9大結構都有可能出現退化現象,就會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

    延伸閱讀:膝蓋痛、關節卡?是不是退化性關節炎 醫師1招自我檢測

     

     

    初期治療:首重維持膝關節穩定

    在初期退化性膝關節炎中,關節軟骨磨損不明顯,大多數症狀都來自軟組織,例如內外側副韌帶以及髕骨韌帶;由於老化的關係,韌帶的強度會減弱,導致韌帶內容易出現細微的創傷,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疼痛的現象。

    延伸閱讀:一側膝蓋痛千萬別單腳站 保護膝關節這樣做才對

     

    此時治療應該著重於維持關節的穩定以及韌帶內部創傷的治療,可藉由穿著護膝,幫助維持膝關節穩定。急性期可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低劑量類固醇;若為慢性發炎,可藉由「增生療法」或「自體血小板濃縮液注射」治療。

     

    示意圖/TVBS

     

    中期治療:併行注射玻尿酸潤滑

    到了中期,出現肉眼可見的軟骨磨損,為了減緩軟骨磨損速度,治療同樣要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可注射玻尿酸作為膝關節內的潤滑劑,同時有消炎效果。如果軟骨磨損較輕微,可使用低分子量玻尿酸,若磨損較嚴重,則可注射分子量較高的玻尿酸。

    延伸閱讀: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免開刀!細胞治療打一針修復磨損軟骨

     

    此外,如果發現關節退化來自於關節外畸形,也就是俗稱的O型腿,則可藉由「高位脛骨截骨術」,將原本O型腿矯正到正常角度,平衡膝關節的受力,終止軟骨磨損的惡性循環,有效延後患者接受關節置換手術的時間,甚至可以從此保留原生關節,因此高位脛骨截骨術又可稱為「保膝手術」。

     

    過去高位脛骨截骨術成功機率低,手術難度高,因此無法成為主流;現在因為科技進步,醫師可藉由電腦數位模擬,以及3D列印切割導板,將手術的準確度提高至9成以上,逐漸成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的主要方式之一。

    延伸閱讀:膝蓋痛不一定要換關節「新保膝術」至少10年不用換關節

     

    後期治療:多需進行人工關節置換

    在後期,由於軟骨嚴重磨損以及大量骨刺生成,往往需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目前「微創人工關節置換」為此種手術的主流,術中失血少,幾乎不用再輸血;過去術後需要休養3-6個月,微創置換手術在隔天就可下床走路,平均術後1個月可不靠拐杖輔助行走:且因為可提早復健,功能恢復時間比傳統手術快一倍。

    延伸閱讀:全台350萬人受膝關節退化之苦!該動手術嗎?醫師評估5要點

     

    對於年紀超過90歲,或身體狀況不佳、無法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可考慮接受「高頻熱凝療法」,患者在局部麻醉下,透過高解析度X光機導引,以細針通電,針對特定的痛覺神經叢進行整流、去活化及減敏,達到阻斷痛覺的效果;不需住院,止痛效果比門診注射消炎藥更佳、更持久。

     

    ◎ 本文摘自/西園醫院健康月報  ◎ 撰文/西園醫院骨科關節中心主任王大翊  ◎ 編輯/王家瑜整理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膝關節正確使用就不會退化!關節名醫3招運動擊退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福音!新療法免開刀換關節,細胞治療修復重建軟骨

    防退化性關節炎 1招「夾坐墊」增強膝蓋肌力

    1秒防膝關節退化!「足弓毛毛蟲」訓練足肌,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膝關節炎可逆轉!她用「自我保健療法」 身材變苗條、膝蓋不腫也不痛

    連醫生都在做!關節炎、肺病、身心不適的保健處方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