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除了會造成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之外,牙周病也是一大併發症。醫師表示,臨床發現牙周病控制好,血糖也會變好;而糖尿病患每3個月可公費洗牙,試辦以來使用率卻僅3成,未來應加強宣導。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糖尿病防治中心主任歐弘毅表示,糖尿病患同時患有牙周病的機率比正常人多3倍,但只要牙周病控制好,血糖也會變好。有時候發現患者血糖突然變好,原來是因為拔牙。
曾有近70歲阿嬤因為糖尿病,牙周問題嚴重到全口被拔牙,結果血糖因此進步,不過阿嬤在等待植牙的半年內非常辛苦,讓人看了相當不捨。也有病人拔牙後血糖變好,可是後續因為影響吃東西、營養不足,改喝流質果汁或其他沒纖維、高熱量飲品,反而血糖變差。
▲糖尿病患患有牙周病機率比正常人多3倍。(示意圖)
歐弘毅說,中老年人不一定會定期洗牙,中南部的病人也沒這習慣,但口腔健康很重要。臨床上糖尿病患要轉介到牙科,通常不會轉到醫院內,因為大醫院牙科分很細,但轉到基層洗牙,第一個問題就是要預約,這部分就沒辦法掌握。其實牙科洗牙不難,但預約不便,患者通常是真的受不了、很痛才去看牙。他坦承,轉介這塊的確做不好,過去也只注重糖尿病死亡、中風、心肌梗塞,忽略生活品質,常有男性一口爛牙也不管,未來需要更積極推動糖尿病患牙科檢查。
台灣牙周病醫學會理事長葉惠津也表示,糖尿病整合照護中,提供患者每3個月洗牙1次,不過使用率卻比預期低,前2年利用率僅3成,雖然可能跟疫情、患者不敢洗牙有關,但也和患者不主動、沒自覺有關,只能從病患端加強推動。此外,申報制度麻煩,對基層牙科診所來說增加行政負擔,可能也是利用率低的原因之一。
歐弘毅表示,未來要透過學會力量去整合,用方案轉介模式,讓糖尿病患落實洗牙和牙科檢查。
葉惠津提到,人體口腔內細菌很多,菌種也難檢測,目前已知由某些細胞分子變化來看,血糖和牙周病是有關聯性的。糖尿病患有牙周病卻不治療,牙周病惡化的機率比常人高,或出現急性牙周膿腫;而只要降低牙周發炎,血糖也會跟著降低。由於糖尿病和牙周病都跟行為有關,葉惠津建議,只要天天刷牙刷乾淨、定期洗牙去除牙結石,讓細菌不易附著,疾病就可控制。
▲當糖友出現血糖問題,最好就要做照X光、牙周探針測囊袋的牙周病檢測。(示意圖)
葉惠津指出,牙周病要透過檢查才能得知,牙齦出血可能只是發炎,不一定就是牙周病。一般牙周病檢查會照X光,並使用牙周探針測囊袋,建議有血糖問題就要檢測是否有牙周病,發現有牙周問題要盡快治療。治療包括洗牙、去除牙結石、牙根整平等,可能需要4~6周後,再評估是否需要手術,如需多區的手術,大約就要花上半年時間。
葉惠津強調,不要小看刷牙,正確的刷牙是預防牙周病的第一步。臨床上她會要求患者把慣用的牙刷帶來,使用一般牙刷或電動牙刷都可以,重點是要確實刷到牙齒每個角落。而很多人都忽略使用牙線或牙間刷,其實牙齒是立體的,牙刷只能刷到兩面,齒縫之間就要靠牙線和牙間刷清潔。
她建議,選擇牙刷要掌握幾個重點:
1. 牙刷尖端不能太胖,要選擇瘦長型刷頭。
2. 牙刷柄要直的、不要彎曲。
3. 刷毛要平的、不要波浪或長短不一。
4. 刷毛長度不要過長,而且只要刷毛變形就要更換。
她也提醒,刷牙力道要配合牙齦厚薄度,如果牙齦比較薄,刷毛就要軟一點。如果不確定自己刷牙是否太用力,可以看牙刷刷毛有無變形,一般3個月要換1支牙刷,如果未滿3個月刷毛就已經變形,就代表刷牙力道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