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成功
已複製連結
廣告
腸胃 / 大腸癌

【 症狀篇 】

  • 大腸癌/一定會血便嗎?左右側大腸癌症狀不一樣!1種息肉會變癌

    大腸癌是從大腸長出惡性腫瘤,依照腫瘤發生的部位,又可分為「結腸癌」與「直腸癌」,因此大腸癌又稱為大腸直腸癌或結直腸癌。

     

    大腸長度約90公分到150公分,從盲腸接升結腸,連著橫結腸到降結腸,接著是乙狀結腸到直腸最後至肛門,以「ㄇ」字型彎曲在腹腔的四周。以左右側來區分的話,「右側大腸」包括盲腸、升結腸以及部分近端橫結腸;「左側大腸」則包括部分的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如果腫瘤位於直腸,就稱為直腸癌。

     

    大腸直腸構造圖。

     

    不一定會血便!大腸癌有哪些症狀?

    大腸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因為大腸癌剛形成時,只是一小團癌細胞,並不會引起腸道症狀;逐漸成長增大後,才會產生症狀。而依照腫瘤位置的不同,引起的症狀也不同。

     

    1.右側大腸癌:腹痛、貧血、體重減輕、腹脹等。

    2.左側大腸癌:大便習慣改變、腹痛等。

    3.直腸癌:血便、大便習慣改變、裡急後重等。

    4.晚期症狀可能會有疲倦、厭食、體重減輕等,和轉移出去的部位有關。

     

    大腸癌依照腫瘤位置的不同,引起的症狀也不同。

     

    「大腸息肉」一定會變大腸癌?

    另外,與大腸癌有關的「大腸息肉」,是發生在大腸黏膜的突起物,可分為增生性息肉、發炎性息肉和腺瘤等;而只有腺瘤才有可能形成惡性腫瘤。大腸癌腫瘤形成的模式,從正常黏膜經腺瘤階段進行至癌症,是由一連串基因的改變,積聚而成。有些研究顯示,從正常大腸黏膜變成大腸腺性息肉,平均所需時間約為10年,從腺性息肉成為大腸癌則約需5年時間。

     

    大腸癌因素多,可概分3大類

    大腸癌的發生主要和年齡增長、飲食及生活習慣、遺傳等因素有關。大腸癌可分成3類,偶發性大腸癌、家族性大腸癌與遺傳性大腸癌。大約7~8成的癌友屬於偶發性大腸癌,好發於50~74歲;而遺傳性大腸癌因為有基因變異,年輕病友的比率相較其他大腸癌高,但整體來看,偶發性大腸癌的比例還是占多數。

     

    偶發性大腸癌

    目前仍與環境因素如飲食、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有極大關係;一般人終身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約5~7%。

     

    家族性大腸癌

    家族一等親內有1人在50歲以下罹患大腸癌,或者一等親內有2人在任何年齡罹患大腸癌,即可稱作家族性大腸癌。若一等親內有1人罹患大腸癌,子女的罹癌風險會提高2倍;若一等親內有2人罹患大腸癌,風險則提高4倍。

     

    遺傳性大腸癌

    主要的是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有明確的基因變異。除了大腸癌外,家族中若有很多人有癌症,包括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胃癌、小腸癌、腦癌、皮膚癌等,就要強烈懷疑帶因,建議家族做基因檢測,並從25歲開始追蹤各項可能罹患的癌症。

     

    Q:大腸癌與直腸癌有什麼差別?

    直腸癌通常分化不好的病理組織比例較高,例如黏液性腺癌與印戒細胞癌在直腸癌的比例較高,屬於預後比較不好的組織表現。

     

    此外,兩部位的血液分布不同,會影響癌細胞轉移的部位。大腸與肝臟有肝門靜脈循環連接,所以大腸癌容易轉移到肝臟;而遠端直腸的下直腸靜脈,直接回流入下腔靜脈,跳過肝門靜脈循環,因此出現遠端轉移到肺部的比例較高。而相對於局部、沒有淋巴轉移的病灶,遠端轉移預後較差。簡單來說,相較大腸癌,直腸癌的轉移較多、存活率較差,因此危險性較高。

     

    ▼用VR告訴你:大腸鏡如何揪出癌細胞

     

    看更多
    大腸癌/哪些人容易得大腸癌?50歲後機率高!3飲食關鍵提早保命
    大腸癌/術後飲食要注意什麼?治療後如何保健?研究證實1招防腸癌復發
    大腸癌/0~4期怎麼分?大腸癌可以活多久?4大治療方法一次詳解
    大腸癌/中醫「化瘀解毒」輔助抗癌!飲食調理防息肉 癌友按2穴助術後修護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三軍總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疫後時代來臨,染疫怎麼辦?與疫共存怎麼防疫?快來看防疫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

  • 【 預防篇 】

  • 大腸癌/哪些人容易得大腸癌?50歲後機率高!3飲食關鍵提早保命

    大腸癌是台灣常見癌症之一,造成大腸癌的可能因素,包含遺傳、偏好攝取高脂肪、低纖維質食物的飲食習慣,及具有大腸息肉或潰瘍性病史者等。任何人都可能罹患大腸癌,只要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並定期接受大腸檢查,自然就能遠離大腸癌。

     

    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有哪些?

    1.50歲以上:超過90%的大腸癌病人,年齡大於50歲。

    2.飲食:大腸癌的發生和高熱量、高脂肪及低纖維飲食有關。

    3.飲酒和吸菸者。

    4.近親有大腸癌家族史。

    5.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

    6.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的患者。

    7.其他疾病:如罹患潰瘍炎性大腸炎、克隆氏腸炎、骨盆腔因惡性腫瘤曾接受放射線治療者,以及曾罹患大腸癌並已治癒者。

     

    大腸癌高危險群。

     

    怎樣早期發現大腸癌?如何診斷?

    大便潛血檢查是作為沒有症狀的人群中篩選普查使用,不是診斷用。目前國健署有免費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凡年滿50歲~75歲國人,2年內皆可做1次免費篩檢。至於診斷大腸癌有以下幾種方式:

     

    肛門指診

    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和肛門指診,70~80%的直腸癌可做初步診斷。通過簡單的肛門指診,即可查出距肛門7~8公分部位的直腸內腫瘤。

     

    氣鋇劑灌腸

    對於大便潛血陽性的人,可進一步做氣鋇劑灌腸下消化道雙重對比攝影檢查,對較早期癌症的發現率較高。

     

    直腸鏡、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檢查

    可直接看到病灶情況及了解大腸直腸腔內腫瘤的形態、大小及範圍等情況,並能切片做出病理學診斷,是診斷大腸直腸病變和癌症的重要依據。

     

    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

    對了解腹腔淋巴結和骨盆腔、肝臟轉移情況有一定的輔助,但不能作為大腸癌的早期診斷方法,其主要用於進一步明確了解大腸癌腫瘤侵犯的深度、範圍和遠端轉移的部位,以及對已知的腫瘤進行分期,作為選擇治療方案的參考。

     

    大腸癌診斷方法。

     

    怎麼吃才能遠離大腸癌?

    許多文獻指出,飲食習慣與罹患大腸癌有密切相關性;想預防大腸癌,首先要調整飲食習慣。

     

    會增加罹患大腸癌機率的飲食因素:

    脂質與膽固醇:常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之動物性食品者,大腸癌死亡率高於素食者。研究發現,肉食者糞便中的膽酸及中性固醇較素食者為高,導致其造成突變的因素愈強。

    飲酒:研究發現,啤酒飲用量愈多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愈高。

     

    會減少罹患大腸癌機率的飲食因素:

    纖維質:增加蔬果攝取量,可減少大腸癌發生率。因食物中的纖維素會增加糞便團塊體積,稀釋致癌物,及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致癌物與腸壁接觸時間。

    鈣質:會與腸道中的膽酸、脂肪酸結合,形成不可吸收的鈣鹽,降低膽酸及脂肪酸的促進有機分裂作用,進而減少致癌機會。此外,鈣鹽在易罹患大腸癌個案的大腸內,亦有抑制增殖的作用。

    硒、維生素ACE等:為抗氧化劑,可協助去除氧自由基,進而減少致癌的機會。

     

    美國癌症醫學會報告顯示,篩檢與生活習慣是讓大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下降最重要的關鍵,只要平時吃得健康、多運動、作息正常,加上規律篩檢,就能遠離大腸癌危機;而肥胖的人從現在開始減肥,也能夠讓大腸癌風險降低。

     

    看更多
    大腸癌/一定會血便嗎?左右側大腸癌症狀不一樣!1種息肉會變癌

    大腸癌/術後飲食要注意什麼?治療後如何保健?研究證實1招防腸癌復發
    大腸癌/0~4期怎麼分?大腸癌可以活多久?4大治療方法一次詳解
    大腸癌/中醫「化瘀解毒」輔助抗癌!飲食調理防息肉 癌友按2穴助術後修護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三軍總醫院‧國泰醫院

     

    疫後時代來臨,染疫怎麼辦?與疫共存怎麼防疫?快來看防疫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

  • 【 照護篇 】

  • 大腸癌/術後飲食要注意什麼?治療後如何保健?研究證實1招防腸癌復發

    大腸癌患者在治療前後,可以遵守不同的飲食原則;適時適當的營養介入,可預防或改善營養不良狀況,協助改善癌症治療的副作用、維持體重和增強體力,以完成癌症治療,並促進生活品質的提升。

     

    大腸癌手術後飲食怎麼吃?先「清流質」再「低渣飲食」

    患者術後1~2星期可分3階段,採漸進式調整飲食供應方式。

     

    1階段

    醫囑可進食時,可先攝取1~2天清流質飲食(例如:米湯、去油清湯、過濾果汁),待腸胃道功能恢復,再進展至低渣飲食。

     

    2階段

    以低渣半流質或軟質飲食為主。半流質飲食為將食材煮成鹹粥的方式供應(例如:稀飯或麵食搭配魚、肉、豆腐、蛋、瓜果類蔬菜或嫩葉蔬菜);軟質飲食則是選擇去筋去皮的肉類、精緻的主食類,成熟去皮瓜類、嫩葉及去皮去籽的水果,避免油炸、油煎等烹調方式,以及刺激性調味料,並適量增加水分攝取,以避免便祕。

     

    3階段

    視個人適應情形(例如:有無腹瀉、脹氣等不適)逐漸增加纖維攝取,直到一般建議量。

     

    「腸造口」患者飲食注意事項

    另外,有些直腸癌的病人可能在手術時施作腸造口,這類患者飲食要注意,減少攝取容易產生不良氣味的食物,例如:洋蔥、青椒、韭菜、蘆筍等,可經由觀察糞便,選擇適當的食物,減少不良氣味的產生。還有減少攝取容易產氣的食物,例如:花椰菜、高麗菜、未加工豆類、韭菜等,進餐時不要講話,以免吸入太多空氣;並補充足夠水分。

     

    大腸癌治療後如何保健?

    大腸癌患者視復原情況,可多攝取纖維含量高的食物,如:胚芽米、全麥、糙米等,多攝取新鮮蔬果也可增加纖維攝取量,也能獲得各類植物中具有抗氧化物質。還有多吃雞肉、魚等脂肪量較低的食物,少吃牛、羊、豬肉。另外,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定期檢查;常保持心情愉快,規律運動可增進身體機能。

     

    運動可提高腸癌患者存活率、防癌復發

    有許多研究證實,運動愈多者,未來罹患大腸癌時的死亡率降低、大腸癌復發風險也減少。根據《歐洲癌症預防期刊》的研究,患者被診斷大腸癌前運動量最高的組別,比最低的組別總死亡風險低了19%、死於大腸癌的風險降低15%。分析顯示,每周增加10代謝當量小時,約可降低21%死亡風險。

     

    所謂「代謝當量」(MET)是指各種活動的相對能量代謝水準,也是運動強度的單位。例如,1代謝當量相當於一個人在安靜狀態下坐著,無任何活動時每分鐘的氧氣消耗量,小於3代謝當量為低強度,3~5.9代謝當量為中強度運動,大於6代謝當量為激烈或高強度運動。而「代謝當量小時」,例如3代謝當量運動做2小時,即為6代謝當量小時。

     

    運動能降低大腸癌復發率,已經有很強的證據,有大腸癌家族史或是大腸癌患者,不妨多運動降低腸癌復發、提高存活率。

     

    看更多
    大腸癌/一定會血便嗎?左右側大腸癌症狀不一樣!1種息肉會變癌

    大腸癌/哪些人容易得大腸癌?50歲後機率高!3飲食關鍵提早保命
    大腸癌/0~4期怎麼分?大腸癌可以活多久?4大治療方法一次詳解
    大腸癌/中醫「化瘀解毒」輔助抗癌!飲食調理防息肉 癌友按2穴助術後修護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國泰醫院‧奇美醫院‧林瀛洲醫師

     

    疫後時代來臨,染疫怎麼辦?與疫共存怎麼防疫?快來看防疫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

  • 【 治療篇 】

  • 大腸癌/0~4期怎麼分?大腸癌可以活多久?4大治療方法一次詳解

    大腸直腸的癌瘤,小至只局限在息肉上的原位癌,大至可以造成腸道出血、阻塞或穿孔等症狀,甚至會擴散、轉移,引起全身性病變。大腸癌的治療,主要是以外科手術切除加上輔助性的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愈早期的癌症,治療的效果好,預後也愈佳。

     

    大腸癌臨床分期

    第0期:又稱原位癌,指病變局限在上皮細胞層或侵犯到固有層。
    第1期:惡性腫瘤在腸壁內(包括黏膜、黏膜下層、肌肉層)。
    第2期:惡性腫瘤已經侵犯到腸壁外層表面,但還沒有淋巴轉移。
    第3期:惡性腫瘤已經侵犯到局部淋巴結轉移。
    第4期:惡性腫瘤已經有遠端(如肝、肺)轉移。

     

    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治療,第1期的5年存活率可達90%,第2期有80%,第3期有65%,若第4期才發現則僅有10%~20%,所以早期治療非常重要。

     

    大腸癌臨床分期。

     

    大腸癌轉移常見部位

    大腸癌的擴散途徑有:

    1.局部擴散。先是腸壁內擴散,侵犯肌層後易發生血行轉移,還可以侵襲腸周圍的器官,如膀胱、子宮、前列腺、小腸、胃、肝、胰臟等。

    2.大腸癌淋巴結轉移。

    3.血行轉移,多轉移至肝、肺、骨、腦、卵巢,極少數會轉移至腎上腺和腎臟。

    4.癌細胞脫落種植在腹膜和盆腔形成結節。

     

    大腸癌有哪些治療方法?

    醫師在治療大腸癌之前,會評估病人年齡、身體狀況,腫瘤位置、大小、期別、擬定適合的個別治療計畫。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目前治療取向是以對病人傷害最少、盡量保留原有器官功能為最高原則。

     

    手術治療

    只有局部病灶時,也就是第0、1、2、3期的大腸癌以手術治療為主,第2期以後的病人開刀後,還會做術後輔助化療,以降低復發機率,但如果第4期遠端轉移情況嚴重,則會先做化療與標靶治療,以縮小腸道與轉移部位的腫瘤,再進行手術。

     

    手術切除原則是將長腫瘤的腸道做部分切除,並清除鄰近的淋巴結,再將腸道重新接回,以保持原有的功能。部分原位癌與第1期尚未侵犯至肌肉層的腫瘤,可以透過大腸內視鏡手術切除病灶,若腫瘤侵犯位置比較深,則會做傳統開腹手術或用微創腹腔鏡手術。

     

    隨著醫療技術精進,以微創手術切除大腸腫瘤已相當普遍,微創包括「腹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腹腔鏡手術」,手術後疼痛度低、傷口小,可縮短住院與復原時間,但費用較昂貴。

     

    化學治療

    前導性化療(術前化療)

    針對特殊局部晚期或第4期已轉移的病例,由於手術在當下可能風險較高或不易一次開乾淨,故在手術前先做幾次化學治療,或合併標靶藥物,再重新評估療效,等待腫瘤縮小後,決定病人是否可以開刀切除腫瘤。

     

    輔助性化療(術後化療)

    手術後的化學治療為輔助性化療,可預防復發或轉移,增加整體存活率。

     

    緩解性化療

    晚期或轉移性第4期大腸癌的治療目標是積極縮小腫瘤、延長存活。

     

    標靶治療

    大腸癌的標靶治療只用在轉移性第4期的病人,且大多需和化學治療併用才具有療效。標靶治療是以專一性藥物,鎖定癌細胞特有的表面標記或訊息傳遞途徑來攻擊,藉此阻斷腫瘤細胞的增殖、促進癌細胞死亡並抑制血管生成。

     

    免疫治療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是利用「活化人體的免疫系統」來攻擊腫瘤細胞。研究顯示,針對多線治療無效的大腸直腸病人具有良好的效果。目前發展出的免疫藥物是以壓制CTLA-4及PD-1這2種癌細胞分泌的干擾物質為基礎,即CTLA-4抑制劑及PD-1抑制劑。

     

    直腸癌的治療方法

    若腫瘤位置在直腸的話,第1、2、3期直腸癌以手術治療為主。第2期以後的病人會先做放射線治療與化療,結束後,醫師會重新評估癌症期別再進行手術,這樣做有助於有效切除腫瘤,提升肛門保留機會。

     

    術後會再做病理檢查,若是發現腫瘤轉移至淋巴結,通常會加做輔助性化療,降低復發、轉移的可能。至於是否需要做腸造口手術(即人工肛門)得視病況而定。

     

    看更多
    大腸癌/一定會血便嗎?左右側大腸癌症狀不一樣!1種息肉會變癌

    大腸癌/哪些人容易得大腸癌?50歲後機率高!3飲食關鍵提早保命
    大腸癌/術後飲食要注意什麼?治療後如何保健?研究證實1招防腸癌復發
    大腸癌/中醫「化瘀解毒」輔助抗癌!飲食調理防息肉 癌友按2穴助術後修護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國泰醫院‧癌症希望基金會

     

    疫後時代來臨,染疫怎麼辦?與疫共存怎麼防疫?快來看防疫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

  • 【 中醫篇 】

  • 大腸癌/中醫「化瘀解毒」輔助抗癌!飲食調理防息肉 癌友按2穴助術後修護

    大腸癌在中醫治療上,主要在調整機體各臟腑功能,幫助消除體內致癌因素,抑制癌細胞、消除病灶,改善全身不適症狀,使身體能充分發揮抗癌能力、改善癌性體質,提高腫瘤患者的生活品質。

     

    中醫看大腸癌,認為飲食不節制、過食動物性脂肪、甜食、生冷、刺激等食物,或長期情緒緊張、壓力無法釋放,或長期久居濕熱之地,或先天稟賦不足,以致久痢久瀉,或年老體弱致得此病。由於病位在大腸,與脾、胃、肝、腎臟的關係密切。

     

    中醫治大腸癌:清熱利濕、化瘀解毒

    大腸癌病機以濕熱為主,進一步演變為熱毒、瘀毒蘊結於大腸中,日久形成結塊,故以清熱利濕、化瘀解毒為治療原則。病至晚期,患者免疫力低下,瘀毒日久, 正虛邪實,治療以補虛為主兼以解毒散結,根據患者表現的不同證候,如脾腎陽虛、氣血兩虛、肝腎陰虛等個體化治療。

     

    治療常用扶正解毒中藥,如黨參、黃耆、豬苓、茯苓、當歸、首烏、虎杖、苡仁、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夏枯草等。

     

    在晨起約5~7點時,是大腸經循行的時間,一杯500cc溫水,給大腸一些助力,並補充身體、內臟在夜晚流失的水分;平時也應多喝溫水幫助腸道蠕動、加速新陳代謝、排出體內毒素。

     

    術後恐有後遺症,癌友多按2穴道有助術後修護

    此外,大腸癌常見後遺症就是腹瀉不止,腸子切除愈多或使用化療、標靶治療,都可能引起腹瀉腹痛,病人亦多表現出疲憊倦怠症狀。臨床上這些症狀,中醫歸屬於脾胃氣虛,多以調理脾胃和健脾升提藥物為主,多半能改善腹瀉腹痛症狀。

     

    另一種則是大腸癌術後發生腸阻塞,常會表現出腹痛、便血症狀、體重減輕或排便習慣改變直到糞便大不出來,可能是因術後沾黏或腫瘤阻塞所引起,西醫通常以灌腸為主,有時須緊急開刀。對此,中醫歸屬為積滯內停、濕熱蘊聚之證,治以行氣導滯、通腑導滯。

     

    保持良好排便習慣,是大腸癌病人的首要條件,加上均衡攝取各式足量蔬果,避免攝取加工紅肉、油炸燒烤食物;患者可做內關、足三里穴位按摩,有助於大腸癌術後康復。

     

     

    中醫看「息肉」稱為腸覃,與壓力、愛吃重口味有關

    誘發大腸癌危險因子中約15%歸因於遺傳,包含家族性大腸息肉、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癌,或是有腸道病史如腺瘤性息肉或發炎性腸道疾病。

     

    「息肉」一詞最早記載於黃帝內經《靈樞‧水脹篇》,名為「腸覃」。而息肉的臨床表現屬於「腸癖」、「泄瀉」、「便血」的範疇。以中醫病因觀點認為由於情緒壓力,影響肝脾功能,導致體內濕熱邪毒和痰濕內生;或偏食油膩重口味,又或是嗜酒無度、進食生冷飲食,導致痰濕邪氣壅滯,久則腸道息肉內生。

     

    飲食調理防息肉,易腹瀉體質多喝四神湯

    因此,飲食調理對息肉的預防非常重要,除避免危險食物外,若大便不暢時,飲食方面可多吃幫助排便食物,如香蕉、木瓜、豆腐、菠菜、含纖維性食物。若排便易腹瀉體質者,可以攝取四神湯(山藥、芡實、茯苓、蓮子、薏苡仁)為主體的藥膳料理或蓮藕茶,也要多喝溫開水。

     

    看更多
    大腸癌/一定會血便嗎?左右側大腸癌症狀不一樣!1種息肉會變癌

    大腸癌/哪些人容易得大腸癌?50歲後機率高!3飲食關鍵提早保命
    大腸癌/術後飲食要注意什麼?治療後如何保健?研究證實1招防腸癌復發
    大腸癌/0~4期怎麼分?大腸癌可以活多久?4大治療方法一次詳解

     

    ◎ 圖片來源/健康2.0資料照‧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陳潮宗中醫師‧黃升騰中醫師‧黃千甄中醫師

     

    疫後時代來臨,染疫怎麼辦?與疫共存怎麼防疫?快來看防疫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

  • 其他腸胃疾病

    大家都在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