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

糖尿病≠短命!數據打臉:近20萬人超過80歲!專家揭糖友長壽5祕訣

◎ 撰文/丁彥伶
◎ 諮詢專家/謝明家副祕書長.劉鳳炫主任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罹患糖尿病後,擔心自己短命嗎?雖然研究發現,30歲前罹患糖尿病恐短命10~15歲、60歲後得糖尿病平均折壽12歲,但根據健保署112年最新統計顯示,國人80歲以上糖尿病患共18萬6,289人,占所有糖尿病患11%,顯示長壽並非個案。醫師也指出,糖尿病患越來越長壽,90多歲比比皆是,只要病情控制好,可以逆轉折壽命運!

糖尿病會減壽嗎?數據會說話

許多人認為得糖尿病會「短命」,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副祕書長謝明家醫師說,這其實是一大誤會。他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兩大致命病因是「大血管併發症」,如心肌梗塞和中風,此外,腎臟病變也是糖尿病常見併發症,因此併發症才是真正威脅壽命的關鍵。

謝明家指出,國人糖尿病一般較常在50歲後出現,根據研究發現,如果在30歲前就患上糖尿病,無論男女,平均壽命可能縮短10~15歲。但這並不代表糖尿病患都會早逝,關鍵在於糖尿病的管理與控制。

健保署最新資料也顯示,國人80~89歲的糖尿病患有16萬1,849人、90歲以上有2萬4,440人,合計18萬6,289人,占所有糖尿病11%,顯示高齡糖尿病大有人在。 (見表)

超過18萬糖尿病患很高齡

糖尿病患長壽趨勢明顯,控制方式要跟著改變

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主任劉鳳炫表示,其實這幾年因為糖尿病控制得愈來愈好,患者愈來愈長壽,門診中超過80歲,甚至90多歲的比比皆是。最近一對夫妻,太太88歲、先生92歲,隨著年齡增加,控制的模式也要改變。

模範病人糖尿病30年,高齡88歲仍健康

劉鳳炫說,老太太糖尿病追蹤超過30年,多年來都很配合飲食規範、並日行7000步、每周打兩次高爾夫球,30年來只用第一線藥物Metformin早晚各1顆;糖化血色素都維持在6.5%左右,肝腎功能、尿蛋白、血壓、血脂、眼睛視網膜和骨密度都很好。

不過,隨著年齡增長,老太太常常因擔心血糖高,限制許多飲食,血糖雖維持很漂亮,但體重卻一直減輕。劉鳳炫趕快把她「拉回來」,要她多吃蛋白質、飲食要放寬,以免反而血糖過低、肌少症,而在放寬飲食之後,老太太沒有發生過低血糖,血糖也一直維持得很不錯。 

高齡控糖要更彈性,學會控糖方法不開藥也行

老太太92歲的先生過去健康狀況一直很好,有一次老太太來抽血,順口問「先生最近很喜歡吃甜食、吃冰,會不會有問題?」結果老先生一測之下,糖化血色素是6.8%,已經超過確診糖尿病的6.5%。

劉鳳炫說,因為老先生已經92歲,而且沒有其他症狀,血壓血脂等數值檢查也無異常,因此採取「不開藥」。讓老先生學會選擇飲食、運動習慣持續保持下去。後來追蹤糖化血色素也降到5.8%。現在每半年抽血追蹤一次,在家檢測飯前飯後血糖、固定量血壓,保持飲食和運動,兩位老人家就這樣和樂健康的過每一天。 

老化胰島素分泌不足,高齡糖尿病容易低血糖

劉鳳炫說,除了中年後罹患糖尿病,現在還有一個議題是年紀大了以後,可能會因老化造成胰臟胰島素分泌不足、肌肉與肝臟胰島素阻抗上升等原因而發生第2型糖尿病。由於高齡糖尿病患者與年輕族群相比,更容易發生低血糖與血管併發症,因此在控制血糖方面要更有彈性及策略,而在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後會愈來愈常見,未來大家要更注意。

TVBS

醫師發現,這幾年糖尿病患血糖控制的愈來愈好,患者年紀也愈來愈長壽。

高齡糖尿病患者的特殊管理

隨著台灣社會進入高齡化階段,謝明家醫師和劉鳳炫醫師都說,高齡患者在糖尿病管理上面臨更多挑戰,尤其是在藥物使用、血糖監控和生活方式調整。

1. 個人化藥物治療
由於年長患者可能存在視力衰退、手部顫抖等問題,使用注射胰島素時可能會遇到困難。因此,可以改用筆針、一鍵式控制劑量的胰島素等更方便使用的藥物。同時應根據高齡患者的生活能力和健康狀況,選擇適合的藥物,例如,選擇長效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可以減少患者的注射次數,降低低血糖的風險。

2. 家庭與社會的支持
高齡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家人和社會的支持來有效管理病情。如果患者無法自行進行血糖監測或藥物注射,家人應主動協助,確保患者按時服藥並進行健康監控。目前獨居長者比例愈來愈高,基層診所和社會福利機構應提供必要的支持,如定期檢查、藥物配送和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更好地控制糖尿病。

3. 營養與運動的平衡
年長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時,也需要確保營養攝取充足,避免因過度節食反而導致營養不良和肌肉流失,應預防肌少症和骨質疏鬆。

4. 預防低血糖與營養不良
雖然控制血糖很重要,但「預防低血糖」更重要。低血糖不僅會引發頭暈、乏力等不適症狀,還可能導致跌倒和意外傷害,甚至有致命危險。年長患者應適當放寬血糖目標,特別是在糖化血紅素的設定上,80歲以上長者控制在7.5%至8.0%間即可,這樣既能控制血糖,又能避免低血糖的危險。 

糖尿病也能長壽的5方法

1. 控制血糖、血壓、血脂
謝明家強調,很多人都以為糖尿病只要注意血糖的管理,但其實糖尿病影響的不僅是血糖,還會引起血脂代謝異常,而高血糖加速腎動脈和全身小動脈硬化,致使周邊循環阻力增加,血管壁失去彈性,以及高血糖增加腎臟負荷增加血鈉和水滯流,連帶也讓血壓容易失控,所以糖尿病控制血脂、血壓都是「基本功」。

2. 營養均衡是關鍵
劉鳳炫醫師指出,健康的飲食對於糖尿病管理至關重要。糖尿病患者應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全穀類、蔬菜、低GI水果,並避免高糖、高脂的加工食品。同時,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有助於降低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3. 規律運動增強體能與心血管健康
謝明家建議糖尿病患者應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或游泳。劉鳳炫補充,運動不僅能幫助控制血糖,還能改善心臟健康,降低血壓和血脂水平。

4. 控制體重減少胰島素阻抗
劉鳳炫指出,控制體重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適當的減重可以顯著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並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5. 戒菸與限酒減少心血管風險
吸菸會加劇糖尿病的併發症風險,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應徹底戒菸。因酒精會干擾血糖的穩定,增加低血糖的風險,所以也要限制飲酒。 

推動科技應用於糖尿病管理

現代科技為糖尿病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劉鳳炫建議使用連續血糖監測(CGM)和數字健康應用程序,可以幫助患者更精確地控制血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此外,遠程醫療技術的應用,讓高齡患者即使在家中也能接受專業的醫療指導和健康監測,提升了糖尿病管理的便利性和有效性。積極配合醫療團隊的治療,糖尿病的威脅將大大降低、更能延年益壽。

健保數據說明
1. 資料來源:健保署多模型健保資料平台門診明細檔。(擷取時間113年9月13日)
2. 第二型糖尿病定義:門診主診斷前三碼「E11」,費用年月112年期間門診主診斷達2次或急診主診斷1次或住院主診斷1次。合計欄位已歸人統計。
3. 平均每人醫療費用:門診、急診、住院總醫療費用 / 門診、急診、住院就醫人數。
4. 年齡別計算:費用年月「年」減出生日期「年」。

諮詢專家

TVBS

謝明家

TVBS

劉鳳炫

延伸閱讀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
節目部

全台第一健康資訊平台|健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