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攻各世代控糖

Line@、APP、CGM幫你管血糖算碳水!AI助攻各世代控糖

◎ 撰文/戎華儀
◎ 諮詢專家/黃維人醫師.陳思羽衛教師
◎ 圖片來源/戎華儀攝.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糖尿病是相當個人化、深入生活的慢性病,患者每天的飲食、運動、心情,都牽動著血糖的變化,AI應用在糖尿病的治療與衛教,需要累積詳實的個人大數據方足以發揮功能,同時可以節省醫療團隊的人力和時間,收到患者從中自我訓練和學習的效果。

糖尿病臨床衛教耗時且易忽略個別差異 

糖尿病的衛教極為耗費人力和時間,臨床上已經制定出一套標準化的衛教內容,每次真人當面一對一說明15分鐘,在節奏緊湊、時間有限之下,資訊多到患者在現場聽完不一定吸收得了,很多人回到家就忘光,衛教師苦口婆心不斷重複教授同樣的內容,容易忽略不同患者的個別差異。

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糖尿病衛教執行長陳思羽強調,在AI和各項科技越來越普及化使用的情況下,衛教人員的思維也應該洗腦,不再以重複、制式化的模式傳遞一模一樣的罐頭式衛教資訊。 

LINE@衛教機器人網羅基本知識,讓衛教溝通客製化

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2023年起推出以LINE@為平台的「小羽機器人」,整合了所有要提供給病患的糖尿病衛教資訊,取代人工上課解說,讓病患回家有充分的時間靜下心反覆閱讀吸收衛教知識。小羽機器人所連結的衛教資訊,包含醫院的衛教單張,以及經由院方衛教團隊從網路上蒐羅、過濾出正確和實用的內容,醫院的衛教時間則用來針對患者血糖紀錄所累積的個人數據統計,由衛教師針對患者個人的血糖、用藥、飲食和作息,提供改善的方式和技巧建議。

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糖尿病衛教執行長陳思羽

陳思羽表示,「小羽機器人」提供正確的糖尿病資訊。(攝影/戎華儀)

血糖紀錄完整度影響醫療決策,患者配合至關重要

然而,要讓醫療團隊為患者量身訂做個人化的醫療決策,重點仍須回到病患本身。榮陽安心診所主治醫師黃維人指出,醫療決策必須有所本,患者提供越詳實的飲食、血糖、用藥、運動等生活紀錄,醫療團隊越有機會給出適合個人的建議,因此需仰賴患者積極配合輸入資料,否則只能攏統地要病患「少吃一點」、「多運動」實在太空泛。請病患配合的過程,等於也讓患者認識到醫療團隊只能為糖尿病照護做出一部分的貢獻,患者配合的意願才是治療成敗的關鍵。

患者不合作,APP功能再強也沒成效

黃維人舉例,在手機APP商店可以找到許多紀錄居家量測血糖的APP,有些功能僅止於用來取代紙本的血糖紀錄本,有的不只可以紀錄血糖、藥物劑量、食物分量、運動時間點及長短等資訊,患者還可將這些紀錄即時分享給醫院或診所;有些醫療院所透過APP為患者設定血糖控制目標與長效胰島素劑量的調整機制,如果患者沒有詳實輸入血糖量測結果和藥物劑量,APP徒有好的功能也難收成效。

血糖紀錄APP可縮短調藥時間

黃維人進一步解釋,以往醫師在門診看到患者的血糖紀錄後,才能判斷長效胰島素是否需要變更劑量。而調整後空腹血糖是否改善,就必須等下次回診看到血糖紀錄,才能決定劑量是否還要再調整,幾番來回直到調整至理想劑量,往往需耗費數個月的時間。有的患者可以作出極為詳盡的紙本記錄,卻因不黯智慧型行動裝置的操作,導致無法縮短調整藥物的時間,甚為可惜。

黃維人和陳思羽都提到,他們所屬院所提供患者使用的血糖紀錄APP,已經有訓練患者依照血糖調整長效胰島素劑量的功能。舉例而言,一名患者的空腹血糖比目標值高出40mg/dL,醫師透過APP設定指令,請患者增加2單位長效胰島素劑量,若增加劑量後觀察數天,血糖雖有下降卻仍未達標,就再增加2單位,經過幾天的調整和觀察,達標後就繼續保持相同劑量,如此可以訓練患者了解血糖與胰島素劑量的關聯,學習如何自己安全地調整劑量,不用持續高血糖多日後等待醫囑再行動,患者改善血糖所需的時日,從數個月縮短至1個月就能辦到。 

食物拍照用AI辨識,計算碳水化合物

怎麼吃血糖才不會高?眼前要吃的食物有多少碳水化合物?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要學會的技能。有的APP已經提供將食物拍照後,由AI自動辨識食物種類與計算碳水化合物的功能,儘管使用的人不多,AI的辨識能力還有待提升,不過黃維人相信這是大勢所趨,只要AI訓練越成熟,可以提供更為實用的輔助功能。

糖尿病50歲以上仍占多數,壯世代使用行動裝置不是問題

科技工具的使用,最難突破的是世代落差。根據健保署統計,民國112年第二型糖尿病門診、住院、急診的病患年齡層中,人數最多的前三名,依序是60~69歲,有51.6萬人;第二名是70~79歲,有40.1萬人;第三名是50~59歲,有31.8萬人;49歲(含)以下各年齡層合計約有21.5萬人(見表)。

第二型糖尿病60~69歲最多

黃維人和陳思羽觀察,在第二型糖尿病年輕化的趨勢下,越年輕的患者對於各種AI工具的使用越駕輕就熟,50、60歲的壯世代年輕時剛好趕上手機普及化,行動裝置的使用對他們來說都不是問題,少數70幾歲的患者也可以跟得上,其餘則仍習慣紙本紀錄,80、90歲的高齡患者,通常都仰賴年輕家屬幫忙用APP輸入血糖紀錄。

CGM呈現「血糖故事」,老人家看了也有感

即便如此,圖像化呈現的資訊對年長的患者來說看起來更有感,連續血糖偵測(CGM)就是利用AI控糖最具代表性的工具之一,透過AI運算出患者皮下組織液的葡萄糖濃度,高頻次偵測累積出最詳實的個人血糖變化曲線圖,堪稱是全天候的血糖監視器。

陳思羽說,三總願意自費裝CGM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比起其他醫院多出不少,其中不乏高齡患者,為了不讓患者有被監視的感覺,陳思羽告訴老人家,「這可以看到你的『血糖的故事』」,讓患者透過曲線圖了解自己吃下肚的食物和身體做了哪些活動,對血糖會造成什麼程度的影響,可以提高患者積極控糖、調整飲食習慣的意願。 

健保數據說明|
1. 資料來源:健保署多模型健保資料平台門診明細檔。(擷取時間113年9月13日)
2. 第二型糖尿病定義:門診主診斷前三碼「E11」,費用年月112年期間門診主診斷達2次或急診主診斷1次或住院主診斷1次。合計欄位已歸人統計。
3. 平均每人醫療費用:門診、急診、住院總醫療費用 / 門診、急診、住院就醫人數。
4. 年齡別計算:費用年月「年」減出生日期「年」。

諮詢專家

TVBS

黃維人

TVBS

陳思羽

延伸閱讀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
節目部

全台第一健康資訊平台|健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