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老化危機1

腸道不健康,心臟病、三高、脂肪肝跟著來!這些原因讓腸道失衡身體發炎

◎ 撰文/許寶仁
◎ 諮詢專家/高嘉宏醫師・劉志銘醫師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腸道不健康,心臟病、三高、脂肪肝跟著來!這些原因讓腸道失衡身體發炎

想避免心臟病,必須控制高血壓、膽固醇,並且戒菸,這是很多人熟知的事,但某些年輕或女性族群並沒有這些危險因子,為什麼也會罹患心臟病?近年來許多研究證明,微生物可能是一直被忽略的危險因子。

從口腔到腸道,微生物影響心臟健康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祕書長、台大癌醫分院綜合內科部主任劉志銘指出,近年來國際上不少研究機構,包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和歐洲心臟協會的研究發現,從口腔到腸道,很多特定微生物可能與心臟病風險有關聯,而腸道菌叢種類愈多樣,愈易穩定菌叢之間的生態平衡。

劉志銘教授說明,不只是牙周病細菌可能威脅心血管健康,腸道菌叢也是近年來醫學界認為導致心臟病的重要機轉之一。而且不只是心血管疾病,包括腦部退化、腸胃道發炎、過敏、代謝性及自體免疫疾病等,都與腸道菌生態形成複雜的生理機制。 

動脈血栓竟有口腔或腸道菌DNA

例如,科學家把造成心血管阻塞的動脈血栓塊取出來,竟發現血栓裡有多種細菌的DNA,這些細菌可能來自於口腔或腸道,它們不只種下動脈硬化的危險成因,也可能引發人體慢性發炎,導致包括三高、糖尿病、肥胖及關節炎、濕疹等各種自體免疫疾病。

不斷吃錯誤食物恐抵消降血脂藥物效果

腸道菌不是只有管腸道健康,腸道是人體內聚集最多微生物的部位,它們分解所有食物後的代謝產物,全都成了身體重要的化學訊號,若是不斷吃下錯誤的食物,體內的血管仍然遭受這些代謝物的一連串自由基氧化與破壞,影響程度恐將抵消降血脂藥物的效用。

常吃紅肉之所以不利心血管健康,氧化三甲胺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 研究顯示:常吃紅肉之所以不利心血管健康,氧化三甲胺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新發現:氧化三甲胺是心臟病重要病因

劉志銘教授表示,台大醫院曾提供一項關於腸道生態與粥狀動脈硬化症關聯性的研究報告,發現腸道中的某些細菌可以從飲食營養素,如肉鹼與膽鹼產生三甲胺(TMA),再進入肝臟被進一步代謝為氧化三甲胺(TMAO),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子。

從這些研究了解,常吃紅肉之所以不利心血管健康,TMAO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而目前科學家也正積極研究,透過調節人體腸道菌來降低體內TMAO的方法,設法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嚴重度與死亡率。

腸道微菌叢影響肝臟健康,糖尿病、脂肪肝都與它有關

腸道生態不只是攸關心血管健康,腸道菌相失衡也會引起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其中最典型的慢性病症就是脂肪肝、肥胖與三高。專研病毒性肝炎與胃腸學的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高嘉宏教授指出,從近年來腸道微菌叢的研究中發現,腸道微菌叢與肝炎病毒的清除、肝臟健康息息相關。

高嘉宏教授說明,腸道黏膜很緊密,細菌難以穿透,但若腸胃道微生態失調,將使得腸胃道的通透性增高,細菌代謝物會透過腸胃道進入人體血液中。由於腸胃道血液主要由肝臟過濾,因此產生肝臟內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使得胰島素敏感度與血脂肪代謝變差,最後增加糖尿病及脂肪肝風險。 

吲哚丙酸可預測或降低糖尿病風險

科學家從動脈健康的女性血液中觀察到,腸道微生物會產生一種稱為吲哚丙酸(indolepropionic acid)的有益物質,而在多項研究中已證實,吲哚丙酸可以預測或降低糖尿病的風險。劉志銘教授指出,腸道不健康,恐種下三高、肥胖、心血管疾病禍根,透過調節腸道菌叢生態,或可找到防治心血管及新陳代謝疾病之鑰。 

飲食、運動調節菌群平衡「腸保安康」

如何透過生活飲食來調節腸道菌叢生態?科學家建議,以植物性、高Omega-3食物、橄欖油為主的地中海飲食方式富含益生元,可以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從而幫助調節腸道菌群的平衡。

劉志銘教授也強調,適度的運動是必要的!運動可改善腸道健康,有助於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至於益生菌的補充,優酪乳等天然食物是不錯的益生菌來源,而市面上的益生菌,由於腸道菌種類繁多,作用機制又十分複雜,目前還沒有成效明確的產品問世。 

地中海飲食方式富含益生元,可以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

▲ 地中海飲食方式富含益生元,可以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

諮詢專家

高嘉宏醫師

高嘉宏醫師

劉志銘醫師

劉志銘醫師

延伸閱讀

TVBS製作團隊

TVBS數位事業部
TVBS節目部

全台第一健康資訊平台|健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