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老化危機5

便祕是巴金森氏症前兆!腸道菌相影響神經系統,長壽、不失智、預防巴金森1關鍵

◎ 撰文/戎華儀
◎ 諮詢專家/王姿允醫師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提供 

便祕是巴金森氏症前兆!

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性疾病,罹患人數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看似與腸道毫無關聯,可是近年已有醫學研究指出,腸胃蠕動遲緩、便祕等看似腸道症狀,竟是巴金森氏症的前驅症狀。因此,保持腸道菌相健康,有助降低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

菌相失衡肚子吃不飽,易導致肥胖

台灣微菌健康促進學會理事長王姿允指出,腸道與大腦之間透過腸道微生物,兩者有密切的交互作用,因此在醫學上被稱為「腸-腦軸」,包括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通過腸道菌的代謝產物跟腸道神經叢,藉著迷走神經、荷爾蒙分泌、免疫反應影響大腦的運作。

肥胖就是這條途徑失衡的相當明顯例子,腸道菌失衡,導致產生飽足感的荷爾蒙無法順利傳到大腦,讓大腦一直感覺肚子吃不飽。 

腸道菌失衡,導致產生飽足感的荷爾蒙無法傳到大腦,大腦一直感覺肚子餓而吃不停。

▲ 腸道菌失衡,導致產生飽足感的荷爾蒙無法傳到大腦,大腦一直感覺肚子餓而吃不停。

腸胃蠕動遲緩、便祕是巴金森氏症前驅症狀

此外,腸道屏障功能遭破壞、益菌下降與壞菌上升,會促使發炎因子跟某些代謝產物更容易進入神經系統,造成大腦黑質中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有核突觸蛋白堆積、神經系統被破壞,這些沉積蛋白被認為是巴金森氏症的病因,也發現是腸道菌相失衡所導致。

因為發炎激素上升、腸道神經叢被破壞,症狀就是腸胃蠕動遲緩和便祕,這是腸道菌相異常的結果,也被視為是巴金森氏症的前驅症狀。

知名分子細胞生物學期刊《Cell》在2016年曾刊出一篇觀察實驗小鼠腸道菌的實驗,發現將腸道菌分解食物纖維時產生的短鏈脂肪酸餵食無菌老鼠,或者是將巴金森氏症患者糞便中的腸道菌群移植給實驗小鼠後,這些實驗小鼠都會出現巴金森氏症的症狀。

睡眠障礙,也是失智症危險因子

王姿允說,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以這項研究做為根據,進一步探究腸道菌與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與神經退化和失智相關聯的疾病,菌相的改變甚至被當作是預測這些疾病出現的指標。例如有研究觀察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比起健康狀況正常的對照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腸道中有更多的Akkermansia、Catabacter、Lactobacillus和Bifidobacterium等菌屬,以及有相對較少的Faecalibacterium、Lachnospiraceae和Prevotellaceae菌科。

王姿允指出,這些減少的腸道菌家族都和短鏈脂肪酸的製造有關,會使得腸道和大腦之間的神經系統有核突觸蛋白堆積,導致神經系統遭破壞。研究還觀察到,在有「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的人身上也有此菌相,這種睡眠障礙正是核蛋白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危險因子。 

腸道菌愈健康,愈不容易失智

▲ 腸道菌愈健康,愈不容易失智。

預防失智,生活習慣要好菌相才會好

王姿允指出,老年醫學相關的期刊都會探討預防失智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與生活型態相關的多因子疾病,成因都與飲食息息相關,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腸道菌,因此不難理解為何不良的生活型態會導致腸道的菌相失衡;這些不良生活型態所衍生的代謝疾病、心血管疾病,與神經退化性疾病有直接關聯,因此腸道菌相健康的人不僅長壽,也比較不用擔心失智。

諮詢專家

王姿允醫師

王姿允醫師

延伸閱讀

TVBS製作團隊

TVBS數位事業部
TVBS節目部

全台第一健康資訊平台|健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