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老化危機2
◎ 撰文/丁彥伶
◎ 諮詢專家/邱正堂醫師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根據醫策會整理健保2022年的就醫20大疾病的資料顯示,腸道消化系疾病占門診疾病和住院的第二大疾病!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長庚醫院教授級醫師的邱正堂表示,早在西元前五世紀,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一切的疾病都是從腸道開始的(All disease begins in the gut)」,腸道健康出問題除了會造成腸胃道症狀,也可能對身體其他系統造成影響。
邱正堂說,腸道健康和腸道微菌叢的平衡息息相關。據文獻指出,會影響腸道微菌叢組成的因素包括基因、種族、年齡、疾病、出生模式、吃母乳與否、飲食及運動習慣都可能有關係。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生活方式因素及其可能對腸道健康造成的影響:
1. 高脂肪、高糖飲食恐致腸道發炎
過量的脂肪和糖可以促進壞菌的生長、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導致發炎和腸道功能障礙。
2. 缺乏纖維影響消化
纖維質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和維持健康的菌群,缺乏纖維的飲食會導致便祕和其他消化問題。
3. 水分攝取不足易導致便祕
不足的水分攝取可能會導致便祕和腸道運動不良,因水分對於維持腸道內容物正常流動至關重要。
4. 缺乏運動減慢腸蠕動
缺乏運動會減慢腸道蠕動,可能導致便祕,規律的身體活動有助維持良好的腸道健康和整體健康狀態。
5. 壓力大易影響腸道功能
長期或嚴重的壓力會影響腸道功能,可能導致腸道激躁症等問題。壓力會通過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的免疫反應來影響健康。
6. 睡眠不足易致腸道發炎
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差,可能透過腸道發炎進一步影響腸道菌群的平衡,和腸道壁的健康。
7. 吸菸與過度飲酒破壞腸黏膜
吸菸和過度飲酒都被證實能對腸道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包括增加腸道發炎和破壞腸道黏膜。
▲運動能增腸道蠕動,改善便祕。
邱正堂醫師說明,人類消化道系統除了負責消化及吸收的功能之外,事實上,腸道也是人體負責免疫功能重要的器官。他提醒,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可能是腸道出問題的徵兆:
腹瀉或便祕
腸道功能不良常常表現為排便習慣的改變,無論是腹瀉或便祕都是。
腹部疼痛或不適
持續或反復的腹痛,可能是腸道問題的跡象。
腹脹或氣體過多
異常的腹脹、打嗝、放屁等過度排氣,也可能暗示腸道功能受損。
體重變化
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或增加,可能與腸道吸收問題相關。
血便
便中有血是需要立即醫療評估的重要症状,可能是腸道出血或其他嚴重疾病的表現。
疲勞
長期疲勞或缺乏活力有時也與腸道健康問題相關。
此外,口腔的保健極其重要,各種實驗的證據都指向,口內牙菌斑的某些厭氧菌,會造成胃腸道的菌群失衡,造成胃腸道發炎,甚至形成癌症,尤其是大腸癌的形成。
▲ 牙菌斑部分厭氧菌,可能會造成胃腸道的菌群失衡,造成胃腸道發炎。
邱正堂表示,因為發現腸道菌叢影響腸道健康,很多人都強調要補充益生菌,目前益生菌應用於腸胃道疾病相關的研究也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林口長庚過去的臨床研究顯示,益生菌可能增強免疫力以及降低急性腹瀉嚴重度,日本及台灣也有許多研究指出,益生菌可以增加有益的腸道菌叢以及改善便祕。
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之益生菌演講會共識,益生菌對於急性腹瀉有縮短病程及改善腹瀉的效果。然而,益生菌應用於其他腸道疾病的預防及治療效果目前證據力仍然不足,需要後續更多大型前瞻性研究來證實。他認為,要維持腸道正常運作,除了透過補充益生菌來調整腸道微菌叢組成之外,還需要搭配生活習慣的調整,如改善飲食、增加體能活動、充足的水分攝取和睡眠、避免吸菸或是過度飲酒,來幫助改善腸道健康,進而提升整體健康狀態。
邱正堂醫師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
長庚醫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