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成功
已複製連結
廣告
新陳代謝與分泌 / 第一型糖尿病

【 症狀篇 】

  • 第一型糖尿病/什麼是第一型糖尿病?有什麼症狀和併發症?當心引發甲狀腺疾病

    第一型糖尿病的病因,是因為胰臟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被破壞,造成無法分泌胰島素以調控血糖濃度,引起高血糖,而需要終身依賴體外施打胰島素來維持血糖恆定。近數十年來,全球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率仍持續上升,通常好發於兒童、青少年及青年,也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層。台灣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分布很廣,高峰在10~14歲,平均發病年齡約為20歲。

     

    第一型糖尿病有哪些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患常見的症狀包括:頻尿、口渴多飲、飢餓多食、消瘦、尿中有糖、視力模糊、疲倦、夜尿(甚至尿床)、口腔或陰部黴菌感染;發病時,血糖會上升,常常高過200mg/dl,同時因為身體無法利用葡萄糖當作能量,就轉而分解蛋白質及脂肪來取得能量,而脂肪的代謝會產生一些酸性物質(如:酮體),若這些酸性物質累積太多,就會造成糖尿病酮酸中毒,出現尿中有酮體、噁心、嘔吐、腹痛等腸胃的症狀,嚴重時可能會造成脫水、酸中毒、呼吸急促,甚至影響意識。這是一種緊急狀況,需要立即就醫處理。

     

    ▲第一型糖尿病症狀。

     

    糖尿病的併發症

    自從1921年發現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從原來幾個星期延長到幾十年。雖然胰島素有保命作用,但糖尿病仍是一種慢性致命的疾病,原因是糖尿病在發病許多年後,會產生一些慢性併發症。這些併發症主要是影響到心臟、眼睛、腎臟及神經。這些器官的傷害是全身的小血管因糖尿病的關係產生病變,目前發現第一型糖尿病患若控制好血糖,能夠減少這些併發症發生。

     

    急性併發症

    糖尿病病人若血糖升得非常高,或降得非常低,都會發生急性併發症。患者若停止胰島素注射,血糖很快就會上升,會覺得虛弱和飢餓,也會有頻尿的現象,這時因為身體不能利用葡萄糖當作能量來源,身體就使用脂肪和蛋白質,這些代謝的結果會產生酮體,若體內有過多的酮體就產生酮酸中毒,不立即治療可導致昏迷及死亡。

     

    酮酸中毒可迅速發生,也可在幾天之內慢慢產生,症狀包括腹痛、噁心、嘔吐、呼吸急促及呼吸中有水果的氣味、嗜睡等,若有這些症狀時,必須馬上檢查及送醫處理。此外,患者若走太久沒有進食,或從事很激烈的運動,或打過量的胰島素,則可能產生低血糖。症狀包括手抖、緊張、出冷汗、飢餓感、頭痛、噁心、嗜睡及類似喝醉的感覺,如果嚴重低血糖不治療也可能產生昏迷及死亡。當低血糖症狀發生時,立即食用含高糖的點心或飲料(如柳橙汁)可很快改善症狀。

     

    慢性併發症

    對年輕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是致命的主要原因,但當病人逐漸變老時、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就變得重要起來。糖尿病會對小血管造成傷害,進而產生對器官的傷害,包括腎臟、心臟、眼睛及神經的併發症。

     

    1.腎臟病

    對成年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腎臟疾病是生命最大威脅。腎臟是由複雜的小血管網所構成,它過濾出血中廢物到尿中。糖尿病可造成這些小血管的損害,以致腎臟不能執行過濾廢物的作用。腎臟是維持生命所必需,人若剩一個腎臟還能夠維持,但糖尿病引起的腎臟病則是2個腎臟都會受影響,到後來就必須靠洗腎或換腎。高血壓也會增加糖尿病患者腎臟病的嚴重度,所以控制好血壓對糖尿病患是很重要的。

     

    2.心臟病

    糖尿病患得心臟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2倍,患者因為不明原因,血管壁比普通人更易堆積脂肪和膽固醇,這些堆積物會阻礙血液供應心臟,所以較容易造成心臟病發作。除了糖尿病外,發生心臟病的危險因子還包括高血壓、肥胖症、高血脂症及抽菸,所以有糖尿病要盡量避免其他的危險因子,以降低心臟病的機會。

     

    3.眼睛疾病

    糖尿病患者威脅到視力的主要問題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是位於眼底感光的組織,糖尿病會傷害到視網膜上的小血管,使這些血管產生水腫及滲漏。當視網膜病變厲害時,眼底便會有新生血管的生成,這些新生血管可能造成出血,流到眼球中央的透明膠質中。新生血管也可導致視網膜剝離,這二者都可引致失明。

     

    患者應至少每年做一次眼科檢查,在視力還沒有受到影響及還不太難處理時,就應該要及早發現視網膜病變。許多病人用雷射治療後,可以預防視力喪失,甚至可恢復已受損的視力。

     

    4.神經疾病

    糖尿病所造成的神經損害可以使腳部、腿部及趾頭的感覺變差,因此病人可能會忽略腳部的細小傷口,直到傷口變嚴重或發炎時才會注意。另外糖尿病可造成周邊大血管的病變,使腳部的血流變差、腳部的傷口難以癒合。由於糖尿病所形成的神經病變及周邊血管病變,使得糖尿病患者足部截肢的機會大為增加。

     

    糖尿病神經病變有時可以造成足部及腿部劇烈的疼痛,止痛藥及一些抗憂鬱劑可以用來減輕疼痛。糖尿病神經病變也可影響到內臟的神經,造成許多內臟器官的問題,例如引起消化的障礙,而有一些藥物可用來改善這些消化問題。糖尿病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到男性性器勃起功能,造成性無能,病人應到泌尿科檢查是出於心理原因,還是真正的身體問題,再進一步治療。

     

    可能引發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 應定期追蹤甲狀腺功能

    此外,第一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患者可能具有較高的機率引發,或同時罹患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橋本氏甲狀腺炎(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慢性發炎自體免疫疾病)、葛瑞夫兹氏病(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自體免疫疾病)、白斑、自體免疫性肝炎、重症肌無力等。其中又以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最為常見,其發生率約占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17~30%。在台灣,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發病前,同時罹患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的比例,有顯著增加趨勢;而甲狀腺功能異常會使得血糖控制更加困難。

     

    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於確診後,應盡速檢測甲狀腺球蛋白抗體與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並於臨床症狀或血糖達到穩定控制後,檢驗促甲狀腺激素濃度。若檢驗正常,建議每1~2年定期進行甲狀腺功能追蹤,以確認是否有甲狀腺功能異常的問題;若檢驗結果不正常,或期間出現疑似甲狀腺功能異常症狀,包括甲狀腺腫大、生長速率異常或無法解釋的血糖變異時,應諮詢醫師安排進一步檢查。

     

    看更多

    第一型糖尿病/誰是高危險群?餵母乳能預防?做好6件事預防罹病
    第一型糖尿病/如何照護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怎麼辦?與病共存這樣做
    第一型糖尿病/如何診斷第一型糖尿病?一定要打胰島素嗎?掌握飲食原則避免血糖波動
    第一型糖尿病/中醫調氣血避免誘發!1茶飲緩解症狀 3穴位調節免疫平衡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高醫醫訊.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嘉義基督教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 【 預防篇 】

  • 第一型糖尿病/誰是高危險群?餵母乳能預防?做好6件事預防罹病

    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率,在世界各國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在歐洲、澳洲與中東,每年約增加2~5%。而最主要的增加族群,普遍落在小於5歲的嬰幼兒。

     

    是什麼原因造成胰臟β細胞被破壞,引起第一型糖尿病呢?目前傾向潛在有基因易感性的體質,外加一些環境因子的暴露,誘發自體抗體產生,攻擊破壞自身胰臟β細胞而致病。常見的抗體包含胰島素抗體、GAD抗體、IA2抗體與ZnT8(Zinc transporter 8)抗體。這類確定抗體陽性的族群,稱為第1A型糖尿病。其餘無法找出抗體證據的第一型糖尿病,為第1B型糖尿病。

     

    已知的第一型糖尿病危險因子

    1.基因敏感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若近親有第一型糖尿病史,確實會增加罹病機會。

    ●完全無家族病史者,罹病機率為:0.4%
    ●媽媽有第一型糖尿病:1~4%
    ●爸爸有第一型糖尿病:3~8%
    ●父母雙方都有第一型糖尿病:30%
    ●非雙胞胎手足有第一型糖尿病:3~6%
    ●異卵雙胞胎有第一型糖尿病:8%
    ●同卵雙胞胎有第一型糖尿病:10年內30%,60年內65%


    但是相較於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家族史特性,第一型糖尿病的家族遺傳機率還是明顯低於第二型糖尿病。

     

    2.環境因子的暴露,刺激免疫系統反應,造成進一步破壞胰臟β細胞。

    ●病毒感染

    過去曾被提出與第一型糖尿病相關的病毒感染,包含腸病毒、德國麻疹病毒、EB病毒、腮腺炎病毒,及巨細胞病毒。目前發現最具關聯性的是腸病毒族群中的克沙奇B病毒。克沙奇B4病毒的蛋白質結構F2C與人類胰臟細胞的GAD類似,推測可能因此引發自體免疫,攻擊結構類似的胰島細胞,因而致病。

     

    ●疫苗注射

    兒童時期的預防接種過去曾被質疑,可能誘發自體免疫反應,與第一型糖尿病相關。但目前的研究並沒有找出直接的相關證據。

     

    ●過早接觸牛奶、配方奶

    在嬰幼兒本身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時,太早開始接觸配方奶與牛奶,其中的牛血清白蛋白與β酪蛋白較易引發自體免疫反應。

     

    ●副食品穀類添加的時機

    穀類如麥粉、麥精、米精添加的時機過早或過晚,都會增加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率。因此,目前還是建議依照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指引,副食品應在4至6個月之間添加。

     

    ●母乳哺餵

    母乳哺餵可減少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率。因為透過母乳的哺餵,可以得到來自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IgA抗體,加強嬰幼兒的免疫功能,並增進胰臟β細胞的增生。同時,哺喂母乳的時間愈足夠,尚可延緩開始接觸牛奶、配方奶這些外來蛋白質的時間。2013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JAMA雜誌的一篇橫跨五國的研究更指出,在開始接觸穀類副食品的同時,若仍持續接受母乳哺餵,可以保護嬰幼兒,減少因未成熟的腸胃道系統面對外來抗原,引發異常自體免疫反應的機會。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攝取不足,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推測可能與Omega3脂肪酸在胰島細胞破壞過程的發炎反應中,起保護作用相關。鼓勵多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並減少反式脂肪酸或飽和脂肪酸的攝取。

     

    ●維生素D缺乏

    目前已有幾個大型研究顯示,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與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率有正相關。嬰幼兒時期有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可減少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率。含有維生素D的天然食物包含魚類、蛋黃、肝臟、魚肝油、堅果、深色蔬菜等。此外,充足的日照在維生素D的分泌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周產期因素

    母親懷孕時年紀愈大,有妊娠期子癲前症、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新生兒黃疸,特別是ABO血型不合溶血等,皆會增加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率。

     

    ▲第一型糖尿病高危險群。

     

    後天預防掌握6方法

    綜合以上結論,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除了先天遺傳體質、周產期事件的影響之外,後天較能掌握的包含:盡可能哺育母乳,在4~6個月間適當添加副食品,且初嘗試副食品時,應持續哺餵母乳。延緩牛奶、配方奶的接觸時間。飲食均衡,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規律運動,適當接受日照。注意個人與公共衛生,避免遭受病毒感染等等。

     

    不管是否可以確切找到致病原因,一旦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還是要及早整理情緒,抱持正向心態,勇敢面對,接受罹病事實,好好認識第一型糖尿病,學習照顧自我的能力,如飲食代換、驗血糖、注射胰島素、高低血糖的處理等等,配合醫療團隊的建議,接受治療與定期追蹤檢查,控制好血糖,以避免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看更多

    第一型糖尿病/什麼是第一型糖尿病?有什麼症狀和併發症?當心引發甲狀腺疾病
    第一型糖尿病/如何照護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怎麼辦?與病共存這樣做
    第一型糖尿病/如何診斷第一型糖尿病?一定要打胰島素嗎?掌握飲食原則避免血糖波動
    第一型糖尿病/中醫調氣血避免誘發!1茶飲緩解症狀 3穴位調節免疫平衡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 【 照護篇 】

  • 第一型糖尿病/如何照護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怎麼辦?與病共存這樣做

    第一型糖尿病並不是因為愛吃糖引起的,它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為胰臟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功能受損,使得身體無法製造出足夠的胰島素,造成大量葡萄糖留在血液,形成糖尿病。大多出現在幼童或青少年時期,少數人也可能是成年後才發病。

     

    與病共存 第一型糖尿病不影響學習

    糖尿病本身並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和人格發展,但是孩子需要親友、師長和同學對糖尿病正確的了解,適時協助他們照顧好自已;糖尿病孩子在學校與社會中應該被接受,也要被保護、照顧。學校裏的校護人員,更要學習照顧這些病童,以及處理孩子發生低血糖時的緊急狀況。

     

    除了在專業醫療人員的照護下,更要病友與支持團體間彼此不斷的激勵,維持正確的心態與良好的互動關係。而家庭中不必為孩子生病責怪任何人,避免讓孩子常依賴父母的照顧,應盡早讓孩子學習各種生活技巧,與糖尿病和平共存。

     

    如何照護第一型糖尿病患者?

    1.注射胰島素

    由於胰臟無法自行產生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患必須每天注射多次的胰島素;由於胃酸會破壞胰島素的活性,因此無法以口服方式投予。

     

    2.健康飲食

    設計適當的飲食計畫,對糖尿病治療是很重要的,醫師需時常注意,並且盡可能由營養師教導病人攝取均衡六大類食物;除了攝取適當的飲食外,第一型糖尿病孩子還必須將用餐時間與胰島素注射時間配合。

     

    3.規律運動

    規律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可以減少第一型糖尿病孩子胰島素的需求量,並且減少併發症發生的危險;但是,任何活動量如有變化之前,都應事先和醫師討論,以確保孩子的胰島素使用量是適當的。 

     

    4.檢查血糖值

    有效的血糖控制與決定適當的胰島素劑量,有賴於孩子定時檢驗(監測)他們的血糖值;自我監測血糖,了解血糖的變化,以助於將胰島素與飲食、運動等日常生活做最佳配合。避免高血糖及低血糖的發生。常規監測時間為三餐前及睡前或每周一次凌晨2~3點時,每日1~4次血糖監測。另外必要隨時監測包括:生病、有低血糖的症狀或飲食改變時;2~3個月需接受糖化血色素抽血檢查,以了解血糖控制。

     

    5.預防低血糖    

    若胰島素注射劑量過多、注射胰島素後延誤用餐、有額外增加運動未減少胰島素劑量或補充食物,以及晚上打中效胰島素者,需注意半夜是否低血糖。常見症狀包括飢餓、發抖、冒冷汗、四肢無力、心跳加速感、頭暈、嘴唇麻等症狀,嚴重者會導致神經損傷而昏迷。  

     

    發生低血糖怎麼辦?

    若意識清楚,立即進食含糖10~15克的食物,例如葡萄糖包(15克)、1瓶小罐養樂多、含糖飲料約150c.c.,症狀應可在15分鐘內改善。若已意識不清,可將一湯匙糖漿或蜂蜜抹在口腔頰內,並讓孩子側臥,隨後立即送急診,絕不可強灌飲料或食品,以避免吸入性肺炎,或由家屬學習肌肉注射「升糖素」,此藥物健保已有給付。提醒家中須備有「升糖素」,此藥劑可於回診時請醫師開立,並於出院前學會如何使用及施打。要將低血糖經常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就診時告知醫師,作為劑量調整依據。

     

    ▲第一型糖尿病低血糖的急救方法。

     

    運動注意事項

    第一型糖尿病患運動可改善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經過幾個月有氧運動後,可以減少20%胰島素需要量。但開始運動前最好先驗血糖,不要獨自運動,隨身攜帶糖尿病患者識別卡。要了解低血糖症狀及處理原則,並隨身攜帶低血糖急救包,內含巧克力糖膏、運動飲料、蘇打餅乾及升糖素。運動前可考慮減少胰島素的量或增加碳水化合物攝取量。運動前胰島素注射以腹部為宜,避免注射四肢,以免運動時局部血流增加,加速胰島素吸收。

     

    怎麼運動最好? 

    1.盡量從事使用大肌肉群、韻律性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 

    2.每周至少運動3~5次以上,每次運動時間開始時從10~20分鐘逐步增加至30~45分鐘。 

    3.運動最佳時間為餐後1~2小時左右。 

    4.運動強度可與健康人相似,達最大心跳速率的60~70%即可。

     

    可幫助糖尿病兒及家長的社會機構

    目前國內有很多醫院,包括地區診所,都有合格具有經驗的醫師、衛教師、營養師,可以教導父母如何照顧孩子;另外,「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可提供父母專業問題的解決,甚至情緒、心理上的調整。

     

    看更多

    第一型糖尿病/什麼是第一型糖尿病?有什麼症狀和併發症?當心引發甲狀腺疾病
    第一型糖尿病/誰是高危險群?餵母乳能預防?做好6件事預防罹病
    第一型糖尿病/如何診斷第一型糖尿病?一定要打胰島素嗎?掌握飲食原則避免血糖波動
    第一型糖尿病/中醫調氣血避免誘發!1茶飲緩解症狀 3穴位調節免疫平衡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嘉義基督教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 【 治療篇 】

  • 第一型糖尿病/如何診斷第一型糖尿病?一定要打胰島素嗎?掌握飲食原則避免血糖波動

    第一型糖尿病必須注射胰島素來維持生命,如不注射胰島素,短時間內就會產生症狀,甚至演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和昏迷。如果每日接受規則注射,再加上小心的食物控制,大部分患者可過著和正常人一樣有活力及挑戰的生活。

     

    如何診斷第一型糖尿病?

    糖尿病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前3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
    1.糖化血色素(HbA1c)≧6.5%
    2.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
    3.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
    4.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

     

    如何治療第一型糖尿病?

    一旦被診斷為第一型糖尿病,治療方法為終身外來胰島素的補充,主要以皮下注射的方式。再配合飲食、運動等,讓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的胰島素,如速效、短效、中效、長效,組合成多種胰島素的注射方法,包括二劑法、三劑法、四劑法、胰島素幫浦等,醫師會根據小朋友的年齡、生活習慣、控制目標等,選擇一個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科學家不斷努力尋找其他不用打針也可以補充胰島素的方法。吸入型胰島素已經在美國上市,國內也有人體試驗,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使用。不過這樣的治療方法,每天仍必須注射一劑長效型胰島素,再配合每餐餐前吸入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且必須18歲以上、未吸菸者才能使用。若要使用在兒童身上,還要等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後才可以使用。

     

    其他如口服胰島素的研發、胰臟移植、胰島細胞移植、幹細胞移植等,都有其特殊的適應症,尚未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有待科學家們的繼續努力。

     

    適當飲食也是治療的一部分

    在適當的時候吃適當的食物,是治療中很重要的部分。第一型糖尿病患需要控制食物的量和時間,來配合胰島素注射,避免血糖過高或過低。選擇食物的種類,也可以幫助血糖的控制。增加纖維素及多醣類的攝取,避免單糖類的食物可減少血糖的高低起伏。有一部分的病人,甚至可減少胰島素的劑量。

     

    含有纖維素的食物包括豆類、全穀類、及部分水果,含多醣類的食物則包括馬鈴薯及米飯。減少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可以減少發生心臟病的機會,因為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的機會,要比一般人高。運動可以幫助減低心臟病發生的機會,還可使病人有健康和充滿活力的感覺,這對患者來說是相當有意義的。

     

    但是運動要非常小心,雖然可增加肌肉對葡萄糖的消耗,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同時運動也會刺激身體釋放葡萄糖及脂肪來產生能量,這種作用反而會使血糖升高。為了安全的運動,必須要適當配合胰島素劑量、進食及運動時間,避免發生血糖過低或過高的情況。 

     

    看更多

    第一型糖尿病/什麼是第一型糖尿病?有什麼症狀和併發症?當心引發甲狀腺疾病
    第一型糖尿病/誰是高危險群?餵母乳能預防?做好6件事預防罹病
    第一型糖尿病/如何照護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怎麼辦?與病共存這樣做
    第一型糖尿病/中醫調氣血避免誘發!1茶飲緩解症狀 3穴位調節免疫平衡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馬偕紀念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 【 中醫篇 】

  • 第一型糖尿病/中醫調氣血避免誘發!1茶飲緩解症狀 3穴位調節免疫平衡

    第一型糖尿病也稱為免疫系統型糖尿病,因為自體免疫系統誤認β細胞是外來敵人,錯誤的攻擊β細胞,造成受傷的β細胞無法製造胰島素,導致缺乏胰島素調控血糖。從中醫角度來看,避免第一型糖尿病被誘發,需要從調理身體氣血平衡狀態,來穩定生理機能並維持免疫系統穩定。

     

    糖尿病分成上消、中消、下消

    糖尿病在中醫屬於「消癉」、「消渴」的範疇,分成上消、中消、下消,病因源自於先天稟賦不足、過食肥甘、五臟虛弱、情志失調。病機多表現為陰虛內熱、津液虧損及陰陽兩虛,初期病位多集中於肺胃臟腑,中後期影響至肝腎臟腑。

     

    先天不足、後天誘發 讓發病機率上升

    其中,先天稟賦不足,正是跟遺傳因素及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息息相關,若加上其他病因誘導,會導致發病機率上升。三消症的表現為俗稱的「三多一少」症狀: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減輕,小便次數增加、口渴、飢餓、疲勞或傷口無法癒合等。隨病程至中後期,也伴隨多數因血中糖分過高,造成合併的慢性疾病,如心臟病、心血管疾病、中風、腎衰竭、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足潰瘍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尿路感染、男性性功能障礙等,甚至約有12%患上抑鬱症。

     

    治療2主軸 穩定自體免疫、調理已形成的消渴病

    治療第一型糖尿病分為兩個主軸,一是穩定自體免疫系統,二是調理已經形成的消渴病,及後續延伸的其他器官慢性病併發症。

     

    穩定自體免疫系統會根據個體現階段身體狀態的寒熱虛實,及病位臟腑走向,去調節氣血平衡狀態,達到陰陽平衡的穩定。用藥上,補氣補血藥、滋陰潤燥藥、清熱瀉火藥、活血散結藥、通瀉藥都會隨症加減使用。免疫系統調整及治療會隨中醫師診斷後,隨病程變化、隨證辯症,制定個人處方。

     

    消渴根據症型有肺胃陰虛、胃熱熾盛、氣陰兩虛等辯證證型,常用藥物及方劑有沙參麥冬湯、麥門冬湯、白虎加石膏湯、竹葉石膏湯、六味地黃丸、濟生腎氣丸等,另外山藥、山苦瓜、武靴葉等研究指出也對消渴症及血糖控制有幫助。

     

    糖尿病在前期開始出現跡象時,若能即時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配合中藥及針灸治療,許多患者在妥善治療及調養後,血糖穩定度上升,多數可以避免嚴重的神經血管皮膚等慢性病併發症。

     

    1茶飲緩解糖尿病症狀 3穴位調節免疫平衡

    三消茶飲

    西洋參3克,玉竹3克,天花粉3克,五味子2克,決明子6克,甘草2克,放入300c.c.水中,熱水燜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以上為一日分量。藥性平和適合平日保養服用,透過簡單養生茶飲,可以達到基本養陰潤肺效果,對於消渴症狀有部分緩解效果。

     

    調節免疫平衡3穴

    合谷穴: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具開關通竅,清泄肺氣,和胃通腸,時常按壓有效調節免疫系統能力。

     

     

    神闕穴:神闕穴位於臍中,為全身經絡總樞,透過溫敷、艾草灸、丹田灸、隔薑灸等方式調理氣血,有效增強免疫系統調節能力。

     

     

    足三里穴:足陽明胃經合穴,按壓足三里有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的作用,有效調節消化系統及免疫系統雙向平衡,因此也是著名的長壽穴位。

     

     

    避免三高飲食 飯後輕走15分鐘

    糖尿病的飲食控制原則:避免過食高糖、高油、高精緻,需多攝取高纖維。利用飲食順序法來避免食物進入體內升糖過速。建議先吃高纖維食物,如蔬菜及低糖水果類,接著吃蛋白質類,最後才是澱粉主食,主食可選全穀雜糧或糙米等。湯品建議勿食勾芡類。餐後散步輕走15~30分鐘,除了可避免升糖速度過快,也有助於腹部肌肉正確收縮及放鬆,促進腸胃蠕動,對於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都有幫助。

     

    看更多

    第一型糖尿病/什麼是第一型糖尿病?有什麼症狀和併發症?當心引發甲狀腺疾病
    第一型糖尿病/誰是高危險群?餵母乳能預防?做好6件事預防罹病
    第一型糖尿病/如何照護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怎麼辦?與病共存這樣做
    第一型糖尿病/如何診斷第一型糖尿病?一定要打胰島素嗎?掌握飲食原則避免血糖波動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健康2.0資料照
    ◎ 諮詢專家/周大翔中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 其他新陳代謝與分泌疾病

    大家都在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