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修正減鹽迷思 別陷入「缺碘」危機

健康2﹒0 報導 2016/09/28 16:36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近來食鹽加碘又成為一個健康話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榆培提到,臨床上並沒有發現甲狀腺腫大的病人增多的趨勢,主要是因為衛福部發現國人尿中碘含量有下降的情形,為防止像當年因為碘缺乏造成「大脖子」的狀況,近幾年才又開始宣導碘鹽的重要性。

林榆培解釋「大脖子」發生的原因。碘是微量元素,為甲狀腺素的主要原料,缺乏碘時甲狀腺素合成便會減少,使得腦下垂體的甲促素分泌增高,刺激甲狀腺腫大來維持正常的甲狀腺功能,形成缺碘性甲狀腺腫,俗稱「大脖子」,同時體內的甲狀腺合成與分泌也會受到影響。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缺碘會導致發育遲緩、心智障礙
食物中的碘經過人體吸收代謝後,有90%會經由尿液排出,因此,監測尿液中的碘濃度便可以知道身體中碘的營養狀況。正常情況下,每公升尿液中約含有100至199微克的碘。林榆培說,近年來的檢測結果顯示,國人尿液中的碘含量雖然還在標準內,卻是往「輕度缺乏」(每公升100微克)靠近,這是國人飲食中明顯碘攝取不足的警訊。為了防止碘缺乏,於是政府又重啟食鹽加碘的政策。

碘除了維持正常的甲狀腺功能,也是身體必需的營養素,對於促進人體生長發育也扮演重要角色。碘在人體的功能是合成甲狀腺素,而甲狀腺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調節代謝與發育。缺碘對各個生命階段都有嚴重影響,胎兒期缺碘可能會流產、先天性畸型;新生兒缺碘可能導致死亡、呆小症;兒童與青少年缺碘會出現心智功能障礙、發育遲滯,以及甲狀腺功能亢進;成人缺碘也會有心智功能障礙與甲狀腺亢進的情況。

國人飲食易缺碘 可用加碘鹽補充
台灣自然環境缺碘,民眾比較難從天然飲食中取得,在民國40年代,甲狀腺腫的情況嚴重,直到民國56年,政府推出全面食鹽加碘政策後,情況才得以改觀。但民國91年因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食鹽進口,不再限定食鹽加碘,市面上出現了海鹽、玫瑰鹽、山岩鹽、高山鹽等,民眾在鹽品的選擇變得很多元。

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提到,很多都會民眾覺得吃鹽變成了很有時尚感的事情,還以為可以吃得更健康,卻沒想到反而讓健康亮黃燈,因為少了碘元素的攝取,所以國健署最近才再次鼓勵食鹽加碘來改善。

依「國人每日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19歲以上成年人每日碘建議攝取量為140微克,孕婦及哺乳中的女性則提高為200至250微克。碘可從海帶、海藻、紫菜、魚蝦貝類等攝取,林榆培指出,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愛吃海帶、紫菜等飲食狀況考量,而最快的碘來源就是從食鹽加碘獲得。

林榆培與黃翠華均認為,大家不必捨近求遠,台鹽出產的鹽品就有添加碘酸鉀,是很好的碘鹽來源,每克食鹽含有30至33ppm的碘,5克就可以達到國健署的建議量。不過,甲狀腺機能亢進的人和接受碘131放射治療的人,需要控制碘的攝取量,需食用無碘鹽。

全文刊載於健康2.0雜誌2016年7月號
◎ 撰文/曾鈺庭 ◎ 編輯/王家瑜 ◎ 美編/鄭嘉佩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 諮詢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榆培‧馬偕醫院營養師蔡一賢‧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家事達人楊賢英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