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活著,死亡也要有品質!安寧療護不是等死 非癌末患者也能選擇安寧療護
選擇安寧療護,是不是就不能回家了?家屬李小姐在先生肝癌末期,當醫師建議她尋求安寧門診時,她既擔心又猶豫;懷著「報恩」的心情,今天(7/27)她現身「台大醫院安寧緩和療護-全人醫療的具體實踐」記者會,感謝一路走來有安寧照護團隊陪伴。
李小姐的先生5年前因肝癌在台大醫治,當醫師建議她尋求安寧療護時,她百般掙扎,儘管先生曾8度緊急住院,但每次都能安然出院回家,她擔心,選擇安寧療護先生身體會有更多不適,若住進安寧病房,會不會就能回家了?
看更多:高齡阿公94強!「留一口氣」臨終經歷 驚人生命力震撼網友 醫建議「這時間」再回家
安寧療護讓他不再蓬頭垢面
即使直到今天回想起那段歷程仍忍不住流淚,但李小姐非常感恩有安寧緩和照護團隊陪伴,讓先生生命的末期有很好的身心靈品質,例如在志工的協助下,先生可以好好理髮、沐浴,清爽的儀容也舒緩了身上的病痛,她才體認到安寧療護的意義,而先生離世前詳和的面容也是鼓舞她繼續勇敢前行的最大力量。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醫療不僅是增進人們的生活品質,也應提升死亡品質,安寧療護對臨終病人不只具有醫療的作用,對病人及家屬更扮演著心理支持的重要角色。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1995年成立全國第一個緩和醫療病房,隔年與護理部推展居家安寧療護,2005年起在院內打造安寧共同照護模式,至今已照顧超過萬名以上末期病人,讓末期病人有全面性的身心靈照顧,有尊嚴走完人生最後一程,2020年獲衛生福利部頒「善終照護類最佳團隊獎」。
照護場所不限於醫院 走向社區、家庭
家庭醫學部主任程劭儀表示,安寧緩和醫療是對罹患重症的病人與家屬,提供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五全」的照護,除了減少非必要住院,照護場所也不限於醫院,當病人被診斷出癌症,心裡往往充滿焦慮恐懼,以安寧療護的角度,這時就應介入安撫病人,而隨著病情進展,需要安寧療護的比例也逐漸增高。
家醫部緩和醫療科主任蔡兆勳教授5年前協助李小姐的先生善終,當時林先生才42歲,2名幼子僅10歲、9歲,現在孩子已經上高中,李小姐經歷照顧先生、家庭,堅毅而勇敢,他忍不住稱讚這位媽媽真是了不起,也表示,家屬及照顧者也是安寧療護需要關照的重要對象。
看更多:高齡88歲母親心臟衰竭住院!她決定讓母親「自然死」 尊重臨終不插管的意願
程劭儀表示,台灣實施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除了安寧病房、安寧門診之外,社區及居家也是增進病人善終的努力方向。
蔡兆勳並表示,健保於2022年再度放寬給付安寧療護對象,除了癌末患者,包括衰弱老人、心臟衰竭及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漸凍人等「非癌」患者,也囊括在內。他強調,安寧緩和療護是預防醫學,目前努力朝向讓治癒性的疾病治療與安寧療護同步進行。
期望在宅善終 還需要更多努力
程劭儀表示,一項針對台灣、日本及韓國進行研究指出,台灣人最希望在宅善終,但臨床上真正能在宅善終者並不多,這與社區安寧照護的環境有關,包括嗎啡的取得等,都需要政策上的支持,讓患者能無障礙回家善終。
程劭儀說,許多人以為安寧療護都在醫院裡,事實上,安寧療護醫師會根據病人狀況給予建議,若是急性突發病情會請病人住進病房處理,若情況較穩定則適合居家照護,目前雙北都有提供服務,患者或家屬也可以到門診照護,尊重病人意願而調整安寧照護方式。
而針對時下受到關注的「斷食善終」,蔡兆勳表示,安寧療護的基本精神是尊重病人意願,若癌末患者因求生意志薄弱、食慾不振等因素,應從身心各方面了解不想進食的原因,提升對求生的意願,及飲食的生活品質,而不是消極的「被斷食」。他強調,人們努力提升生活品質,但別忘了,死亡也同樣需要品質。
看更多:如何迎接死亡?日醫:臨終不待醫院 我選擇自家辭世
◎ 圖片來源/台大醫院提供
◎ 資料來源.諮詢專家/高嘉宏副院長.程劭儀醫師.蔡兆勳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