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6日
顧詩蓓 整理
隨著人口老化,失智症已成為現代社會關注的議題。失智症能逆轉嗎?其實並非所有看似失智的症狀都是真正的失智症。西園醫院身心科喻劍飛醫師深入探討「假性失智症」的成因、症狀以及提供民眾實用的辨別方法。
其實有一種疾病是假性失智症,症狀像失智症,卻不是真正失智症。喻劍飛醫師表示,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重度憂鬱症。當一個人出現這些症狀時,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失智症:
看更多:阿茲海默症就是失智症?有什麼前兆?誰是高危險群?症狀、預防、治療懶人包
當一個人重鬱發作時,面無表情、動作遲緩、思考反應變慢,甚至有問不答,就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患上了失智症,假性失智症這個名詞就是這樣來的。
喻劍飛醫師進一步說明,憂鬱症和失智症並非完全無關。在失智症初期,患者可能因意識到自己的失能而引發憂鬱情緒。相反地,長期憂鬱也被認為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無論兩者的因果關係如何,憂鬱情緒都需要被評估與治療,因為長期憂鬱本身就足以影響認知功能。
喻劍飛醫師提供了三個簡單方法,幫助區別重度憂鬱症和老人失智症:
區別重鬱症和失智症還有一層重要意義,那就是憂鬱症是有可能被治癒的,而失智症,尤其是老人失智症(即阿茲海默失智症),目前只能延緩病程。因此,如果能識別出患者實際上是罹患重鬱症而不是失智症,就可以有效改善失智症狀。
看更多:老人反應遲鈍、記憶變差是失智?醫揭1病症易混淆 不治療恐長期臥床
喻劍飛醫師提到,除了重度憂鬱症之外,其他像是失智症但不是失智症的情況,包括譫妄以及藥物引起的意識障礙。譫妄常發生在老人身上,伴隨其他內外科疾病、手術後或日夜節律異常等因素,引發突然的意識障礙,進而導致認知功能異常,常被誤認為失智症。
藥物引起的意識障礙也常見於老年人,因為他們有多種慢性病,用藥種類多,可能有交互作用,加上大腦老化,使大腦容易受到影響,被誤認為失智症。
此外,失智症本身也可能是許多疾病的結果,除了退化性失智症外,其他如腦外傷、腦中風、感染、營養等造成的失智症,是有可能被治癒的。面對疑似失智症情況,必須找出這些可以被治癒的病因,避免誤以為是不可逆的失智症,而錯失治療的先機。
看更多:超慢跑抗失智!加上「這運動」輪流做 提升健康效果更驚人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西園醫院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