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羅以容 整理
胰島素阻抗是什麼?算是糖尿病嗎?該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胰島素阻抗?如何改善罹患胰島素阻抗?本文統整各大國際研究、專家說法,簡單逆轉胰島素阻抗。
胰島素阻抗是什麼?胰島素阻抗就是糖尿病了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胰島素阻抗是發生代謝症候群的原因,血液葡萄糖需要胰島素幫忙才能進入細胞提供能量,胰島素阻抗就是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變差,血液葡萄糖不容易進入細胞內,導致身體代謝出問題。
營養師黃淑惠表示,當血糖持續上升,刺激胰島素分泌,但身體細胞卻不接受胰島素指令來調整血糖的現象,就稱為「胰島素阻抗」。出現胰島素阻抗現象時,身體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達到調降血糖目的;久而久之會造成胰臟過度負荷,對血糖的調控也會失效,而出現糖尿病現象。雖然胰島素阻抗並不是糖尿病,但卻是成為糖尿病前期的促發因子。
胰島素阻抗英文為Insulin Resistance。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提醒,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這個數值是臨床上判定糖尿病風險高低的重要參考,可及早發現血糖控制的問題。在未治療的情況下,胰島素抗性指數應落在1.4以內才安全。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也曾解釋,胰島素阻抗指數是一個計算公式,可以反映胰臟分泌的胰島素是否足夠有效地讓細胞吸收血糖。計算方式:胰島素阻抗指數 =(空腹血糖x空腹胰島素)÷405。胰島素阻抗指數大於2.5通常代表胰島素阻抗,當胰島素作用變差,身體內的代謝機制開始變調。
家醫科醫師陳君琳表示,胰島素是調控血糖的關鍵荷爾蒙,幫助身體將血糖轉化為能量或儲存起來。臨床上,可透過HOMA-IR(胰島素抗性指數)與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測試,深入了解胰島素與血糖的調控能力。
衛福部也指出,胰島素阻抗是發生代謝症候群的原因。內臟脂肪活性大,會釋放出游離脂肪酸,當游離脂肪酸流入肝臟,會導致胰島素阻抗。當腹部肥胖,可推知內臟脂肪活躍,也容易發生胰島素阻抗,導致代謝異常,也帶來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異常等危險因子群聚現象,即是代謝症候群,引發慢性疾病。
營養師李婉萍解釋,當人體無法對胰島素做出正常反應,胰臟就會不斷分泌過多的胰島素,胰島素會促進脂肪合成,並抑制脂肪分解,增加減肥的難度。而胰島素阻抗常見腰圍和身高比值大於0.5、黑色棘皮症、對糖分的強烈渴望、體重難以下降、關節腫脹、長痘痘、感到疲勞,以及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吃多喝多、尿多、頭髮稀疏等症狀。
看更多:吃飽「2症狀」是糖尿病前兆!糖尿病早期訊號勿輕忽 1檢測精準評估
初日診所減重專科醫師李思賢表示,黑色棘皮症是一種由高胰島素所引起的皮膚病變,通常表現為皮膚黑色素沉澱、邊界模糊、增厚且粗糙,常見於脖子、腋下或關節彎曲處。這類皮膚病變多與糖尿病或胰島素阻抗有關。
家庭醫學科醫師許書華表示,胰島素阻抗會「減少脂肪燃燒」,當血糖無法有效利用時,身體會分泌更多胰島素,高胰島素促使身體儲存更多脂肪。
當身體出現胰島素阻抗,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例如疲累、沒精神、沒體力。
胰島素阻抗會讓身體不停分泌胰島素,出現容易餓、想吃甜食等症狀。
胰島素阻抗會出現代謝變化,容易導致皮膚油脂分泌增加,一直長痘痘。
胰島素阻抗會讓內臟脂肪堆積,出現腰部肥胖、腰圍變粗,使得減肥變得更加困難。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內科主治醫師林姿婷表示,根據研究,許多多囊性卵巢的患者涉及「胰島素阻抗」變化,意即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較差,故血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利用,這和糖尿病的形成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胰島素阻抗時,因為細胞取不到糖分,反而會讓我們更快感到飢餓。於是,開始有吃多、喝多、尿多等高血糖症狀。
甲狀腺荷爾蒙也與葡萄糖代謝及胰島素阻抗有關,而頭髮稀疏的原因不僅與年齡增長或雄性禿有關,也可能是甲狀腺荷爾蒙不足引起。
手指、手肘關節或是腳、膝蓋處,莫名較腫,也可能跟胰島素阻抗有關。
為什麼會發生胰島素阻抗?新陳代謝科醫師李晨瑜說明,肥胖、高糖飲食、久坐、基因、年齡等因素都會讓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差。而當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被利用,身體意識到能量短缺,會逼迫胰臟製造更多的胰島素。
不過,因為分泌出來的胰島素對細胞的反應不佳,再多的胰島素都無法讓血糖穩定。久而久之,胰臟也會因過度刺激,導致胰臟過勞。而血液中長期處於高胰島素的狀態,也會造成慢性發炎、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等。
精緻醣類攝取很容易造成血糖快速的上升,加劇胰島素阻抗。建議以全穀雜糧取代1/3分量的白米、白麵包、白麵條,有效控制胰島素阻抗發生。
2013年一篇刊登在《Frontiers of Medicine》研究指出,肥胖會誘發胰島素阻抗,從而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減肥、運動和限制熱量等有效療法均可降低胰島素敏感細胞中的ATP(三磷酸腺苷,細胞中最重要的能量攜帶者,可直接供應細胞能量)。
2020年韓國一項研究說明,久坐行為會降低脂蛋白脂肪酶活性、肌肉葡萄糖、蛋白質轉運蛋白活性,損害脂質代謝,並減少碳水化合物代謝。此外,它還會降低心輸出量和全身血流量,同時激活交感神經系統,最終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和血管功能。
先天基因也會導致胰島素阻抗,尤其若有胰島素受體下有基因突變者,更是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
年紀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會逐漸下降。亞東醫院網頁資料指出,40歲以上民眾是糖尿病危險族群。
胰島素阻抗是可以逆轉的!建議民眾選擇正確的食物、吃對順序、正確飲食,才能有效改善胰島素阻抗。
看更多:「這種飲食」能降低23%糖尿病風險!糖友必知4大飲食法 醫揭控糖新策略
要避免單一食物的攝取,很多人早餐會吃吐司配燕麥奶,但這些都屬於澱粉類,建議可以搭配蛋白質和油脂,如吐司配蛋或酪梨,有助於穩定血糖。
澱粉可以吃,但是推薦在中午吃。曾有研究發現,想要降低胰島素阻抗,最好是整日澱粉攝取量減半,並在中午吃完澱粉類食物,如果很餓,早餐也可以吃,晚餐則建議不要有澱粉,只要有蛋白質、蔬菜即可。
體重過重者建議控制熱量攝取進行減肥,並將BMI控制在24以下。過多的肥胖細胞,會對胰島素產生阻抗作用,所以減輕體重將可以有效減少阻抗現象。
改善胰島素阻抗,飲食與運動需要雙管齊下!飲食方面,應避免攝入過量的碳水化合物,並減少攝取脂肪、糖、紅肉等,建議高纖維飲食,包括足量的蔬菜、水果、全穀物等。
運動方面,阻力運動與有氧運動皆可降低胰島素阻抗,阻力運動像是伏地挺身、彈力帶、啞鈴等;有氧運動如游泳、快步走、跳繩等。應規律從事中等強度的運動,倘要增加運動量要循序漸進,避免劇烈變動。可以參考以下《健康2.0》影片,跟著一起運動: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找來38位無心血管代謝疾病,年紀為20歲~75歲女性,其中11位為停經後婦女,研究前平均睡眠時間為7~9小時,隨機分配至平常充足睡眠組(>7小時)、睡眠不足組(約6小時);經過6周隨機交叉測試,並在試驗期間,檢測MRI、口服葡萄糖耐糖測試、空腹血糖等。
結果發現,在排除體脂肪影響後,連續6周每天睡眠時間只有6.2小時,就會損害胰島素敏感度,即使只是輕微睡眠不足,也會提高女性糖尿病風險。此外,空腹胰島素濃度及胰島素阻抗(HOMA-IR),相較睡眠充足期間,睡眠不足時皆會顯著提高。尤其睡眠不足對胰島素阻抗的影響,在停經後婦女比停經前女性更加明顯。
看更多:睡覺、喝水就能降血糖?醫推薦最有效10個控糖習慣 逆轉胰島素阻抗
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降低胰島素阻抗的時間也不同,根據各研究及臨床經驗發現,只要遵從醫師建議,改善飲食及進行規律運動,一般約可在幾個月至一年以上,改善胰島素阻抗。
如果好好減肥、飲食慎選,也做運動,胰島素阻抗到底多久才能改善?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晨瑜分享,以自己收治的個案來說,如果各方面執行、配合度高,大約3個月就會開始改善胰島素阻抗。不過胰島素阻抗並非逆轉後就永遠不變,胰島素還是會隨著飲食狀況不同而來回震盪,所以千萬別掉以輕心。
家醫科醫師陳君琳指出,胰島素阻抗的改善速度因人而異,但如果飲食控制得宜,尤其採用低碳甚至極低碳(生酮)飲食,再加上規律運動與減重,通常在幾周到幾個月內就能看到明顯的改善。
研究顯示,使用生酮飲食後,前5周內就可能出現空腹血糖下降、糖化血色素(HbA1c)改善,甚至胰島素敏感性提升的現象。生酮飲食對胰島素阻抗的改善最為明顯,但並不適合所有人,需個別評估風險與可行性。也需要在專業醫療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確保安全。而採取低碳飲食或是斷食,在12周內可讓胰島素對血糖的調節效率提升,還能促進胰島β-細胞功能的恢復。整體來說,只要策略對、執行確實,許多患者在3個月內就能看到實質改善。
透過正確飲食及規律運動可以逆轉胰島素阻抗。
依每個人身體狀況而定。
胰島素阻抗靠抽血檢測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數值,再經公式計算而成,健保沒有給付。
胰島素阻抗會演變成糖尿病前期,若再惡化會演變成糖尿病。
堅果、肉桂、醋、黑咖啡、雞蛋等,對於改善胰島素阻抗或許有效。另外建議以全穀雜糧取代精緻澱粉。
胰島素阻抗可以喝黑咖啡。
有些專家認為不吃早餐恐讓血糖不穩定,胰島素阻抗等。
大部分肥胖患者的胰島素水平較高。
長者、有家族史、血糖控制不佳、肥胖、長久坐、飲食偏油且熱愛精緻澱粉者。
目前台灣無採用藥物治療胰島素阻抗。
胰島素阻抗是可改善、可逆的,民眾一旦發現有胰島素阻抗,盡快調整生活、飲食型態,就能早點恢復胰島素敏感度,不過有些人還是很心急,想知道跟著專家吃動、減肥後,到底要等多久才能看出胰島素阻抗改善了?對此,營養師黃淑惠認為,先確定肥胖程度並考慮飲食控制方式、運動強度等,才能得知胰島素阻抗多久逆轉,不過通常是腰圍減少或體脂肪比開始下降,胰島素阻抗就開始改善。
而營養師李婉萍則說,胰島素阻抗患者若透過減肥讓血糖變更好,只要減輕現有體重7%以上,對於胰島素阻抗改善會有一定幫助,至於減少7%體重要多久?李婉萍坦言,一般來說要看肥胖程度,如果很認真執行減肥,一個月約減少4~8公斤是沒問題的。
看更多:胰島素阻抗增阿茲海默症風險 越來越多研究都證實了!一日三餐穩血糖菜單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張家銘醫師.李晨瑜醫師.陳君琳醫師.吳銘鋐醫師.許書華醫師.何一成醫師.蕭捷健醫師.李思賢醫師.林姿婷醫師.黃淑惠營養師.李婉萍營養師.林世航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