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細胞治療25年 當年腦瘤病人還有2人活著!台灣可望成為亞洲細胞治療中心
國內生技廠商Mandala、常春藤生命科學及台塑生醫,今(10/18)簽約合作,開啟台灣免疫細胞冷凍時代。長庚醫院資深顧問級醫師暨常春藤生命科學公司總經理張承能表示,他投入腦瘤治療多年,從過去採用開刀、電療、化療等傳統療法,使病患平均存活期從1年進步到1.5年,雖有50%的改善,但成效仍不夠理想。而25年前,他開始嘗試細胞治療,為台灣腦癌治療開啟了嶄新的一頁。
翻轉思維 免疫力是對抗癌症重要防線
張承能舉例,治療癌症時必須翻轉思考模式,25年前,他開始為腦癌患者進行台灣第一個細胞治療,效果不錯。當時使用的是樹突細胞,至今20多年來,接受治療的17位患者中仍有2位存活,這讓他以不同的眼光看待癌症治療。
看更多:科學家發現:癌細胞的自毀「殺手開關」!未來的癌症療法提供新突破方向
CIK療法助化療無效末期癌症患者延長存活期
張承能透露,他們最近針對化療、電療和標靶治療均無效的癌症末期病患,進行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療法的第二階段研究,結果顯示,原本存活期不到3個月的患者,在注射12劑藥後,平均可獲得5.6個月的病情穩定期。這項研究結果也投稿到權威期刊《自然(Nature)》系列,在學術界獲得高度評價。
但他也表示,台灣推動癌症生物科技治療的過程艱辛。過去,民眾只能花大錢遠赴國外接受細胞治療,但現在台灣在細胞治療領域已經在亞洲佔有領先地位。張承能感謝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多年前推出特管辦法等政策,推動台灣細胞治療、再生治療的發展。
健保署力推細胞治療在地化 降低患者治療成本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再生醫療和精準醫療在本世紀有了長足進步,尤其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總統賴清德提出希望在2030年前將肺癌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標。為此,政府從預防、篩檢、精準診斷到後續治療,都投入大量資源,也樂見新療法的開發,讓病患受惠。
石崇良強調,細胞治療、再生醫療是本世紀醫療模式的重大突破,但也有些與以往不同之處。他解釋,細胞治療需要「落地」,也就是「在地化」。去年健保給付免疫細胞治療「CAR-T」,費用高達800多萬,主要是因為細胞必須送到瑞士製造後再運回台灣,過程受到細胞活性和儲存運輸的限制。事實上,台灣具備發展細胞治療的能力,若能在地化,就能克服這些限制,而這次兩大生技集團的合作,將有助細胞治療在台灣落地生根。
完善法規環境 台灣有望成為亞洲再生醫療重鎮
石崇良說明,台灣在2018年通過特管辦法,開放部分安全性高的自體細胞治療在臨床使用,這是細胞治療在地化的第一步。在特管辦法推動下,許多在地生技業者投入這個領域,也帶動產業鏈的發展。過去全台符合GDP實驗室標準的不到5間,現在已超過20家,其中3家更達到GMP水準,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產業環境。
石崇良表示,細胞治療需要跨領域合作,從細胞本身的取得、培養、品質確保到運輸、追蹤等環節,都需要串聯起來,除了在地化,更要產業化。政府在2年前修訂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將精準醫療和再生醫療列為鼓勵發展的領域,提供產業政策支持。
看更多:他淋巴癌一再復發 健保1治療讓腫瘤全消!權威醫揭CAR-T細胞治療最佳時機
石崇良強調,要讓細胞治療產業蓬勃發展,關鍵在於要有優質的細胞來源,因此今年6月通過了《再生醫療法》和《再生醫療發展條例》,其中特別著重細胞庫管理規範,對細胞預存和篩選健康、優質的細胞,提供完備的法源依據。
在這些條件具備下,台灣有望成為亞洲重要的再生醫療中心。石崇良認為,這不僅可以讓醫療不再只有健保,也能避免健保造成醫療平庸化。要讓醫療不斷突破、拔尖,就需要各種活水注入,而這活水有很大一部分必須來自產業界的努力。
劉泰英、林光華 他們也做細胞治療
會中除了網紅吳速玲擔任代言人,黨政界人士如前中華開發董事長劉泰英也出席致詞。89歲的劉泰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20歲,他透露自己也接受幹細胞治療,以前都要到烏克蘭治療。他的醫師好友幫他做健康檢查,都讚嘆他的健康狀況很好。
看更多:罹癌不用慌!醫師實證:免疫細胞療法降低復發率、延長壽命
劉泰英還爆料,政界好友前新竹縣長林光華數年前探視他時,曾說「這次應該是我最後一次來看你」,他還以為對方有困難想不開。結果林光華拉開褲管,露出發黑的腳,表示醫師說他必須截肢保命。劉泰英介紹林光華接受幹細胞治療後,到現在依然健康。劉泰英對台灣細胞治療的發展充滿希望,他提到曾有醫師說,有了細胞治療,人類壽命可望延長到140歲,他也祝福大家都能活到140歲。
◎ 圖片來源/丁彥伶攝
◎ 諮詢專家/張承能醫師.石崇良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