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烈成功抗癌18年 二哥同罹腸癌發現卻已晚期!醫:有腸癌家族史要更早篩檢
資深藝人楊烈的二哥日前因大腸癌末期引發腎衰竭去世,楊烈淚送親愛的兄長,並感激醫護團隊,照顧哥哥圓滿走完人生最後旅程。事實上,70歲的楊烈也曾罹患大腸癌,且成功抗癌18年,不料同樣罹患大腸癌的哥哥卻不幸離世。兄弟先後罹癌,預後卻大不同,醫師指出,關鍵在於及早篩檢及治療!尤其家族中有近親罹患大腸癌,更建議自40歲,甚至青春期就開始進行篩檢。
藝人楊烈日前哀傷送走因大腸癌晚期而接受安寧療護的二哥;楊烈與二哥的感情十分深厚,早年楊烈尚未進入演藝圈時,就是在二哥的引介下,至各大飯店駐唱,爾後參加歌唱比賽脫穎而出、出唱片,還參與節目主持、電視劇演出,成為全方位藝人。
事實上,楊烈在2005年曾診斷出罹患大腸癌2期,暴瘦15公斤,甚至大量出血、昏倒,緊急送醫,開刀切除8公分腫瘤,經治療後迄今成功控制病情,儘管期間曾遭網路謠傳「詛咒」說他病逝,但他本人則親自闢謠表示,為了大家會更努力活下去。
看更多:楊烈二哥大腸癌末引發腎衰竭!醫揭8大高危險群 預防3關鍵降低罹癌率
50歲以上成人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兄弟罹患同樣的癌症,為何命運大不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陳周斌表示,早期大腸癌大都沒有症狀,唯有定期篩檢才是最佳防癌之道。大腸癌發生年齡平均為60歲,近9成發生在50歲以上,因此國健署補助50歲以上成人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一旦檢出陽性,若進一步以大腸鏡檢查,有半數被檢出大腸息肉症,另有5%的大腸癌會被檢查出來。
陳周斌主任指出,透過主動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出的腸癌患者,有7成是0~2期癌,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治療,0期的腸癌治癒率幾乎100%,第1期的5年存活率可達90%,第2期有80%,第3期有65%,只要不是第4期,都有很大的根治機會。
陳周斌主任強調,糞便潛血檢查對大腸癌、大腸息肉的檢出具有重要意義,但根據國健署糞便潛血篩檢的陽性追蹤率,在2017至2020年都有76%,約有3成民眾即使被檢出陽性,卻未進行鏡檢等追蹤檢查,尤其在2021年新冠疫情開始,陽性追蹤率頓時掉到70.7%,大約降了1成,這個現象也讓醫界人士感到憂心,因為糞便潛血篩檢若為陽性,超過6個月未做大腸鏡確診,罹癌風險將增加30%。
看更多:日本大胃王大腸癌病逝!暴飲暴食引發腸癌? 4大族群應提早做大腸鏡
「家族性大腸癌」40歲開始就該篩檢
楊烈與二哥同樣罹患大腸癌,是否應特別留意家族或基因風險?陳周斌表示,「家族性大腸癌」的定義是,家族有3人得病,有1人在50歲以下罹患大腸癌,其中有2人是1等親,有家族大腸癌病史的人,罹癌風險是一般人2倍,建議40歲開始就該進行大腸鏡檢。
「家族性大腸瘜肉症」20歲開始鏡檢
另一種顯性遺傳疾病「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患者的子女則有1/2機會遺傳到腸癌,而且多在青少年時期,平均16歲即發病,甚至有患者子女在國中一年級就發病。這類患者的大腸直腸內有一長串的息肉,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建議從20歲,甚至青春期就該開始篩檢。
陳周斌表示,「家族性大腸癌」或「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占大腸癌的比率並不高,兩者加起來不超過1成,但罹癌的風險非常高,必須提高警覺;一般大腸癌則占9成以上,其中7成的發生部位在左側,直腸和乙狀結腸,常見出血、血便等症狀而被發現;另3成發生在右側的升結腸、橫結腸,由於位置較深,通常是在腫瘤很大,出現腸阻塞、貧血等症狀之後才被發現,而「家族性大腸癌」也常發生在右側,左右大腸直腸癌的症狀與治療策略不同,預後也會不一樣。
大腸癌高居國人10大癌症榜首,根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最新資料,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平均每31分鐘就有1人檢出,但早期大腸癌沒有明顯症狀,即使血便也難以肉眼觀察出來,及早篩檢是防治的關鍵,尤其是家有腸癌病史的人,建議要升高警戒。
看更多:每31分鐘就有1人得大腸癌!大腸癌7個小徵兆「這1項」最可怕 定檢腸保安康
◎ 圖片來源/翻攝自楊烈臉書
◎ 諮詢專家/陳周斌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