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工作提不起勁,你「燃燒殆盡」了嗎?1招幫你找回平衡 重新添柴火

燃燒殆盡

許佳惠 整理 2023/11/07 15:16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大多數的人都曾有過工作提不起勁、身心俱疲的經驗。如果咬牙也撐不過去,不管如何忍耐或休息都無法改善,小心可能不是累,而是「燃燒殆盡」!要如何找回努力的目標,讓自己重新獲得動力呢?

 

找到努力的理由與目標 知道自己為何而戰

日本醫師池井佑丞表示,首先要踏入壯大「火種」的第一步,那就是「尋找火種」。所謂的「火種」,就是努力的理由與目標。對「想努力卻提不起幹勁」的人來說,找出自己究竟是為何而戰是很重要的,這個目標必須非常明確,不能夾雜著迷惘與困惑,這樣才不會在壯大火種的時候,因為碰到一點小小的困難,就再次陷入燃燒殆盡的窘境之中。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人類的行為動機:慾望、理想、信念、恐懼 

人生是為了什麼而努力,會隨著不同的價值觀而得出不同的結論。分析人類行為的根本動機,可歸納出以下四個要素:

 

1.慾望

想要變得有錢、想從別人身上得到想要的東西、想要有異性緣、想出人頭地、想獲取名聲等等,透過物質上或社會上等各方面滿足自己。

 

2.理想

想要成長、實現夢想、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對所屬的組織有所貢獻的人等等,想要實現希望與目標的類型。

 

3.信念

想幫助有困難的人、想端正風氣、想讓更多人臉上出現笑容、想讓人們彼此不再謾罵與口水戰等等,想踏上正確的道路。

 

4.恐懼

害怕被別人討厭、被當成笨蛋、成為失敗者、失去工作或地位等等,為了遠離這些恐懼的自我保護。(自卑感與精神創傷也屬於這個範疇)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壓力」竟有助減重!醫指出這種酵素是燃脂好幫手 皮質醇也能促進燃脂?

 

以上這四個要素,都或多或少存在於每個人心中。慾望是強大的動力,也是動機的來源,擁有慾望絕對不是一件錯事。但是永無止盡的慾望會讓我們在無法實現時帶來不滿與焦慮,徒增多餘的壓力。

 

持續處在慾望與恐懼 最終會燃燒殆盡

這四個要素也同時具備轉變成恐懼的可能性。例如「失敗的話我該怎麼辦?」、「或許我已經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了。」這一類的不安幾乎每個人都會碰到,甚至有些人就算一直處在成功的人生當中,卻依然被害怕失敗的陰影籠罩著,內心充滿壓力。持續處在慾望與恐懼的漩渦之中,會因身心俱疲最終變得燃燒殆盡。

看更多:給休息儀式感 才能更有動力生活!醫教你採用「靜態」跟「動態」休息法

 

慾望、恐懼、理想、信念之間的平衡很重要

為了不讓自己的努力走向燃燒殆盡,取得平衡點是很重要的,將其串連成一句話來說就是:在不被慾望與恐懼壓倒的情況下,建立起自己的理想與信念。舉例來說:當被其他人拜託幫忙時,被慾望(想得到回報)與恐懼(害怕搞砸)影響的人,就容易陷入「為什麼要找我?」或「我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的想法,變得焦慮而感受到壓力。相對的,想要「為他人盡一份心力」的人,就會憑著理想與信念毫不猶豫答應。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在職場上打拚的人也是,如果只想著「讓自己的努力被人看見」,很容易因為被忽視而不滿,導致失去對工作的熱忱。也就是說,真正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是不會因為上司或公司沒有看見他的貢獻就感受到挫折,支撐他的動力來自於自身的理想。

 

從「O年後的目標」回推,建立百日計畫

為了成為做自己的社會人,現在就來設定「O年後的目標」吧!制定幾年後的目標,同時也是在想像「O年後的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不管這個未來是3年後還是20年後都沒問題。別忘了結合慾望、理想、信念、恐懼四個要素,創造1~3個自己「理想中的姿態」。例如慾望方面可以寫下「收入多少、存款多少」或「結婚的對象」,信念方面寫下「成為一個對誰都很親切的人」等等,利用這四個要素建構出具體的形象作為目標。

 

確立目標之後,就要訂下達成目標所需的計畫,以一百日為斷點,從工作到睡眠、「想做的事」到「必須做的事」等等,分配好所需的時間,完成之後再制定下一個百日計畫。例如「兩年後想應徵海外出差工作,讓英文能力變得更好」的人,可以在第一個百日計畫寫下「每天念書」、「每天完成TOEIC的一份考古題」等目標。如果發生「執行率不如事前所預期」、「沒有想像中容易」等狀況,那就在下一個百日計畫中進行修正,創造出「為自己量身訂做」的目標是最高原則。如此反覆進行,透過努力就能夠不斷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看更多:家人生病,照顧者焦慮壓力爆棚?3方法解救 這樣做減輕照顧者負擔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 本文摘自/《燃燒殆盡的人》池井佑丞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