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別誤以為小鹿亂撞 「心房顫動」全台15萬人都有

健康2﹒0 報導 2017/07/14 17:30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台灣人口持續老化,心房顫動是銀髮族中常見又容易忽略的疾病,一旦惡化,恐造成心衰竭、中風、長期住院或死亡等嚴重後果。根據內政部6月公布資料,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13.49%,有300萬長者屬高危險群,而罹患心房顫動者恐怕多達15萬人。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且年齡愈大盛行率愈高。正常心跳1分鐘60至100下,太快或太慢都是心律不整,而心房快速或不規則的跳動就是心房顫動,這時心房收縮功能失常,血液無法有效輸出,容易形成血栓引發危機,例如血栓流竄到冠狀動脈有可能造成心肌梗塞,到腦部則易形成中風,嚴重時可能發生猝死悲劇。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然而,心房顫動的可怕在於它的症狀易被輕忽。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應湘指出,有1/4的患者在診斷前完全不知道自己罹病,甚至常把心房顫動的症狀誤以為只是緊張焦慮或恐慌症發作。

 

李應湘表示,心房顫動分為陣發性、持續性、永久性3階段,症狀包括心悸、心跳很快、胸口不舒服、疲倦或虛弱、頭昏、感覺天旋地轉甚至昏倒、胸悶痛或呼吸困難及短促,而心悸是最常見的症狀。

 

他強調,初期若出現症狀未及早診斷治療,超過9成的病患將繼續惡化至永久性,此時已無法恢復到正常心跳,且因心血管事件而住院、失能或死亡的機率更將上升2至5倍。

 

而心房顫動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肥胖、甲狀腺功能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及慢性腎病等,李應湘提醒,若已是高危險群,應提早並積極診斷是否已罹患心房顫動,而曾經或已經中風的患者需更加注意,因為很可能當初發病原因就是心房顫動所導致。

 

李應湘表示,目前在治療上以抗心律不整藥物為首選。國際研究顯示,新一代抗心律不整藥物,證實可額外減少24%因心血管問題住院或任何原因之死亡,並降低中風機率達34%。若是介於陣發性及永久性中間的持續性心房顫動,可以用抗心律不整藥物盡早積極治療,恢復正常心跳,並進一步預防血塊產生;其他非藥物治療則包括電擊心臟整流術及心臟節律器等。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對於經常心臟「嗶噗筅」的中老年人,李應湘指出,可以到醫院透過24小時心電圖、長時間監測設備來做快速明確的檢查及確診,而減少飲酒及減重,也能降低罹患心房顫動的風險。

 

◎ 撰文/彭渝蓁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文章關鍵字: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