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匡列人數暴增,逾5000人緊急居家隔離…醫警告:這些人是家庭傳播高危險群

朱育嫻 報導 2021/01/25 12:10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指揮中心昨(24日)晚上緊急加開記者會,要擴大回溯匡列部桃感染事件的對象,目前初步匡列逾5000人,隨著匡列人數愈來愈多,除了出院病患之外,還有陪病者及其同住者……「家」似乎已經不再安全,誰是家庭內高危險傳播族群?

延伸閱讀:部桃群聚擴大!侯友宜宣布:新北市54家醫院禁止探病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誰是家庭傳播的高危險族群?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匡列的民眾愈來愈多,當一個家庭中有1位未確診病例,在未發病前2天,他在家中至少有5次接觸史。黃軒表示,在2020年11月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就曾對77758位病患,整理54篇國際期刊研究,想找出誰是家庭傳播者的高危險族群:

 

1.有症狀者

如果病例在家有症狀(18%),其引起家庭傳播,比那些無症狀感染者(0.7%)更高。

 

2.成年者VS.未成年

成年者(>18歲),其(28.3%)引起家庭傳播,比那些未成年(16.8%)更高。但南韓研究了10592病例,發現10~19歲的病人,會是家庭傳播主要高危險者,可能是他們大部分都是無症狀感染者為主,大家都不會提防這個年紀的家庭成員。

 

3.伴侶

男女/夫妻之間(37.8%),如果和其他家庭成員(17.8%)比較,肯定是家庭中容易互相傳播的主要對象。

 

4.一個家庭成員VS.家庭多成員

家庭如果只有1個家庭成員(41.5%),比有3個家庭成員(22.8%)會更高。作者解釋,這就是為何伴侶之間的家庭傳播最高,因為睡在一起,親密接觸,同一個房間長時間接觸。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但是美國自己的另一個研究卻指出,家庭內的成員愈多,家庭傳播愈高。只要大於3個家庭成員以上,其家庭傳播馬上會超過50%:

2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20%
3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47%
4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53%
5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70%
6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67%

 

 

5.慢性疾病患者

家庭成員如果有免疫功能低下(15.9倍風險)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7.1倍風險)患者,他們都是容易受到家庭傳播的對象。

延伸閱讀:桃園醫院群聚感染隔離預計增至5000人!陳時中宣布:3族群即刻起請勿外出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如何避免家庭傳播?醫師提醒3重點

專家認為,即使在社區傳播很低,「家庭傳播」仍是會非常流行,而且也會進一步發展更大的社區傳播。那麼該如何避免家庭傳播?黃軒提到,避免家庭傳播不外乎除了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還有以下3點:

 

1.戴口罩、勤洗手

在家庭中疑有高傳播者,可以戴上口罩,因為有79%效果可降低家庭傳播風險。但病例如果發病後才戴口罩,是沒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2.家庭的消毒

使用消毒水消毒家中的環境,這有77%的效果可降低家庭傳播風險。

 

3.空氣流通

最簡單、最大的效益,就是打開家中的窗戶使空氣流通。美國CDC也如此建議,可以降低病毒飛沫濃縮聚集在房間內。如果你家有窗但不能打開,可以用空調。另外,也可以使用風扇,但禁止把風扇對著自己直吹,這樣只會增加風險;正確使用方式是打開大門或窗戶邊,並打開風扇,促進氣流往外抽送。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黃軒提醒,家庭傳播要非常認真去介入,才能有辦法減少社區傳播的爆發。

延伸閱讀:90歲老翁三女兒也確診!危機何時解除?陳時中擔憂回應了

 

《健康2.0》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 資料來源/黃軒醫師
◎ 圖片來源/黃軒醫師‧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名醫觀點、養生妙招都在這!快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最新健康資訊不漏接!快點我加入【健康2.0 FB粉絲頁】

 

相關文章
沒發燒也要當心!美變異種病毒疑入侵 醫曝咳嗽、流鼻水、鼻塞是主要症狀
桃園11家醫院停止探病!各大醫院門禁管制、探病最新規定看這裡
採檢「陰轉陽」!她1個人傳30多個人…醫師曝可怕新冠病毒傳播過程
北部2醫護確診!院內+社區感染如何自保?醫:「2件事」沒做好會出問題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