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動脈導管沒關好,心雜音聽出心臟病徵兆!兒童成長遲緩 成人呼吸喘
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有心臟病!心臟科醫師表示,有些先天性心臟病在早期或年輕時並沒有症狀,直到小朋友出現成長遲緩,或大人呼吸喘,到心臟科檢查才被發現。新竹一名5個半月大的男嬰,就是被家長帶去健兒門診時,被醫師聽到他有心雜音,轉診到新竹台大分院小兒心臟科,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開放性動脈導管」;另一位則是80歲阿嬤,平日身體狀況良好,近期因為感覺呼吸喘,也是被診斷為是同樣的心臟疾病。
看更多:從指甲看健康,這些變化可能是癌症!江P教你看懂色澤透露健康亮紅燈
動脈導管出生後3天內關閉,沒關好威脅生命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龔柏榕說明,動脈導管是連接於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血管,胎兒時期必需持續保持暢通,新生兒出生,開始吸第一口氣時,肺部瞬間擴張,此時也開始了肺循環工作,這時動脈導管逐漸失去作用,絕大多數的新生兒在出生後3天內會關閉,但如果有無法自然關閉的動脈導管,就是開放性動脈導管。
開放性動脈導管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可能威脅寶寶的生命,過去台灣曾統計,新生兒盛行率約千分之2;這名5個半月大的男嬰,經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心臟科傅俊閔醫師檢查診斷後,照會小兒心臟科龔柏榕醫師,在多位專科醫師合作下,順利以心導管手術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
看更多:甲狀腺風暴會致命!ELLE雜誌總編心衰竭去世,死亡率達50% 醫盤點甲亢難控制原因
可能完全沒症狀!長久造成生長遲緩、呼吸喘
龔柏榕醫師表示,由於心臟超音波技術及儀器的進步,新生寶寶可能在出生後的自費超音波檢查,發現有開放性動脈導管情形,或是在健兒門診中醫師聽到心雜音,而轉診給小兒心臟科檢查後發現。依據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大小,病人可能完全沒症狀,或出現生長遲緩情形,長期下來甚至嚴重到呼吸喘等心臟衰竭症狀,最後可能導致肺動脈高血壓,因此必須定期追蹤,並且在適當時機進行關閉它。
目前針對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導管或外科手術關閉3種方式,其中藥物治療僅限於早產兒及少部分新生兒,早產兒藥物治療無效時則可能考慮外科手術,其他多數開放性動脈導管都可用心導管手術治療。近年心導管技術日益成熟,只有在鼠蹊部2個心導管入針的傷口,一般住院3天即可出院正常活動,大大減少了病人的不適感與術後恢復時間。
心導管治療效果好又安全,嬰幼兒就可以做
龔柏榕醫師指出,心導管治療是個效果好又相對安全的手術,嬰幼兒時期就可以執行。因此,有症狀出現的患者就應考慮關閉心導管,以免在年齡較長以後出現肺水腫或心衰竭的症狀,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嚴重肺高壓,後續的治療就更加複雜。至於沒有症狀出現的幼童,家長也可以跟小兒心臟科醫師討論,持續觀察,以及需要心導管治療的適當時機。
台大醫院新竹院區的小兒心臟科醫師陣容,在新竹分院有黃品學醫師與傅俊閔醫師,在生醫醫院竹北院區有龔柏榕醫師,兩院區皆已執行多例心導管手術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病人年齡從嬰幼兒橫跨到老年人都有
看更多:少看電視1小時可預防冠心症!追劇起來動一動 散步有助血管保持彈性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龔柏榕醫師
→確診別怕!快來看健康2.0精心整理的防疫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