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與寵物離世後,如何接納悲傷?全方位指南教你用愛告別 讓回憶更圓滿
悲傷是人生中無可避免的一部分,無論是親人的離世、寵物的離開,還是生活中的重大失落,都會引發這種情緒。面對悲傷,我們該如何接納並與之共處?又該如何在合適的時機走出陰霾?以下整理了營養師黃千芮的個人經歷及心理專家的建議,提供一篇關於面對悲傷的全方位指南。
人終有一死,如何不留遺憾?及時說愛,把握相處的每一天
對於營養師黃千芮來說,死亡並非只是悲傷和痛苦的代名詞,它更可以是一場無悔的送別。她從自身經歷中學到,面對親人的離世,真正重要的是平日就開始學習傳遞愛,讓每一次分離都能留下圓滿的回憶。
而面對母親離世的經歷,讓黃千芮深刻認識到,傳遞愛並不是一件複雜的事,重點在於不藏著、不猜測,而是直接表達真實的感受。她認為,生死無常,生命的終點無法預測,但正因如此,才更應該專注於當下,坦然地面對彼此的情感。與其等到親人離世後,才開始懊悔當初沒能說出口的話,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愛的練習。每天開始對還在世的親人說一句我愛你,像是直接去對爸爸或是外婆說一句「我愛你」吧!這樣,當離別來臨時,心中滿是祝福與喜悅,而非遺憾與痛苦。唯有平日用真心去表達愛,才能讓人生的每一次告別都充滿圓滿的力量。
看更多:百歲人瑞追求斷食善終!他斷食一個月才走 生命最後旅程完整紀錄
如何面對親人的離世?親身經歷分享
黃千芮表示,面對親人的離世,她認為心態很重要,要認清這件事情一輩子都得「做中學」。以下是她與悲傷共處的方式:
- 接受悲傷的存在:允許自己感受悲傷,無需壓抑情緒,哭泣、內疚等感受都是正常的,人人皆有。
- 理解悲傷原因:釐清情緒來源,例如親人離世後的痛苦,是因無法撒嬌、經濟支援中斷,或其他未解的遺憾?面對真相有助於解決情緒。
- 找到抒發方式,重回平衡:接受情緒並釐清原因後,學會處理情緒,逐步回歸日常。例如,若因未表達「我愛你」而內疚,當下就向身邊親人說一句「我愛你」,減少無謂糾結,開始行動才是重點。
生死議題,一直以來專注在生命誕生之喜,遠大過死亡,而死亡的發生,總剩下難過。畢竟誕生在目前為止的社會觀念,是喜悅且值得開心大笑之事,也是大家比較喜歡接觸的情緒。但當這一觀念更是被放大時,死亡議題更是成了不提起也罷、避諱討論,這樣的處理方式反而讓人們更難有機會學習面對親人的離世了。最好面對親人的離世方式,就是釐清生死是「必然會發生」,且不操之在人類之手,若真的認清,人們就不會想要去抓取或說是控制他,當不再想著控制這一切時,一切都會處之泰然。而生與死是無常,無法預知時間線,唯有更專注在可以做事上,盡量的去執行腦袋中真正對親人愛的想法,而非悖論而行,才有機會將愛傳達出去。
看更多:她罹癌子女卻堅持生機飲食!進安寧病房終於吃到人生最後一口滷肉焢筍
如何與悲傷共處?學會接納是關鍵
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林璟薇表示,悲傷就像快樂一樣,是我們情緒的一部分。「接納悲傷,是面對它的第一步。」她強調,我們不應壓抑或否定自己的情緒,因為只有正視這些感受,才能幫助自己釋放壓力,讓情緒隨時間逐漸穩定下來。
林璟薇建議,在悲傷的初期,可以透過以下方式與情緒共處:
- 書寫與整理:寫日記、信件,或整理親人的遺物,不僅能紓解情緒,還能在這些行為中與逝去的親人建立內心的連結,撫慰失落感。
- 加入新生活元素:當情緒逐漸平復時,可以開始嘗試一些新興趣,如運動、閱讀或學習新技能,為生活注入新的重心,幫助自己重新適應生活。
陪伴失親者,傾聽比安慰更重要
對於失去親人的朋友或家人,林璟薇特別強調,「陪伴比說話更重要。」失親者在初期通常無法接受太多建議,此時陪伴與傾聽能讓他們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此外,實際行動也能提供有效幫助。例如,協助處理家務、準備餐點,能大幅減輕他們在悲傷中面對生活瑣事的壓力。「千萬不要急著催促對方振作,例如說『不要哭』或『你要堅強』,這樣反而可能加重他們的情緒負擔。」
當悲傷難以平復時,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悲傷的情緒長期無法緩解,甚至影響正常生活,林璟薇建議可以考慮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或藥物治療。在專業協助下,能幫助穩定情緒,逐步恢復生活秩序。 她同時指出,悲傷需要時間去消化,旁人不應過早給予過度積極的建議,而是應該尊重當事人的步調,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進行內在調適。
當自己面對生命終點:如何準備與家人溝通
如果自己身處生命的最後階段,林璟薇認為,坦然面對死亡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對家人和自己的心靈支持。「如果想與家人討論,可以用試探性的方式開啟話題,例如問:『如果我怎麼樣了,你們的想法是什麼?』」她建議,這類話題的重點在於傳遞信息而非強求結果,並且要確保自己先能接受生命即將走到終點,這樣才能坦然地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期望。
看更多:生命最終該放手或搶救?「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幫滿願!健保補助4種人
給陪伴者的提醒:尊重與傾聽是最好的支持
林璟薇提醒,陪伴失親者時,最重要的是尊重他們的情緒。「不要急著要求他們停止悲傷或過早接受正面思考。」她建議,應讓失親者有情緒的出口,陪伴他們慢慢走出傷痛,等到情緒逐漸穩定時,再引導他們回憶親人在生命中留下的美好片段,從中找到支持自己的力量。
悲傷是一段需要時間修復的旅程,過程中可能起伏不定,但只要給予自己足夠的耐心和空間,並尋求適當的支持,我們終能走出陰霾,迎接新生活。人生無法避免失落,但正如林璟薇所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復原的力量,悲傷只是需要時間來適應。」
健康2.0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留給親友極大的傷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24小時自殺防治專線(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黃千芮營養師.林璟薇臨床心理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