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T老師信箱/打第1劑沒問題,為何打第2劑會猝死?打完BNT心悸好擔心

丁彥伶 報導 2021/11/22 18:15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最近因為國內疫情降溫,加上許多民眾對疫苗副作用的恐懼,疫苗接種率似乎也稍微降溫。有讀者來信給T老師信箱,詢問「為什麼有些人打第一劑沒有怎麼樣,第二劑卻猝死?打完第二劑後需要注意什麼症狀嗎?」醫師表示,要看選擇的是哪種疫苗,不同的疫苗可能有不同反應,只要注意3項指標,有變化趕快就醫,就不易發生問題。

 

讀者打完第1劑BNT就心悸,擔心第2劑

林姓讀者表示,他打完第1劑BNT疫苗以後,因為心跳加速,就醫做了心電圖、X光並沒有問題,想請教這樣算「心理作用」嗎?當時一直處於很焦慮的情況,雖然平時身體很健康,但是看到很多健康的人也是因為打了疫苗後猝死,就非常的擔心。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唐從聖打完AZ疫苗全身癢,每晚狂抓1小時 醫說延遲性過敏「這樣做」快快好

 

台安醫院心電圖室暨心功能室主任林謂文表示,「打第1劑疫苗沒問題,打2劑疫苗卻出現嚴重問題」要探究打的是哪種疫苗。目前國內有3大類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如AZ疫苗,mRNA疫苗如莫德納疫苗、BNT疫苗,以及次蛋白疫苗技術的高端疫苗。通常打第2劑會引起比第1劑嚴重副作用的,指的通常是mRNA疫苗。

 

mRNA發炎反應打越多越明顯 

林謂文說,已經有很多研究證實,mRNA疫苗的第1劑主要是誘發原始免疫反應,第2劑則是加強作用,所以第2劑的反應特別強。它的疫苗特性引起明顯免疫反應,容易引起壓力和發炎作用。所以有些人打第1劑時沒有太大的不良反應,但是打完第2劑會特別明顯,讓本身有慢性病,或主動脈問題及血壓高的民眾增加更多不良反應。

 

而第2劑mRNA疫苗在年輕族群上,免疫反應的副作用特別比第1劑更高、身體產生發炎反應和承受的壓力特別大。

 

腺病毒載體疫苗打越多,免疫反應易被中和掉

而腺病毒載體疫苗的第1劑比較明顯,是因為它用的是黑猩猩的腺病毒,第1次打進來的時候,人體不認識這個病毒,激起的免疫反應比較明顯。第2劑用的還是黑猩猩的腺病毒,由於人體已經認得這隻病毒了,會被中和掉,產生的免疫反應比較低,所以第2劑的不良反應較第1劑輕微。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次蛋白疫苗不良反應較少

至於高端的次蛋白疫苗,採用的是像B肝疫苗一樣的技術,理論上無論是第1劑和2劑的副作用都會是3種疫苗中最輕微的,但因為高端疫苗並未做完整3期臨床試驗,實際上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還要再觀察。 

 

解釋完不同疫苗特性可能引起的問題。林謂文坦承,在醫院門診中,真的接到不少像讀者這樣,打完BNT疫苗後來就診、檢查心電圖的病人,結果也是檢查不出心臟有什麼異常。

看更多:大師講堂/疫苗混打是國際趨勢!何大一院士曝打AZ/高端者應追加mRNA、2族群更須加強

 

臨床接到許多打BNT疫苗求診的年輕人

但是他認為,這些人一定真的有不舒服的症狀,加上在媒體及輿論中聽說BNT疫苗可能會有心肌炎等不良反應而產生焦慮,所以容易疑神疑鬼。因為感覺會喘、心悸,以致於吃不下也睡不好,才會導致狀況每況愈下。但因為症狀非常輕微,所以心電圖或其他的心臟檢查看不出來。情緒、壓力加大,不適症狀被放大,而越來越擔心。

 

不過林謂文說,如果是嚴重的心肌炎,患者不僅會有嚴重的胸悶、喘,而且血液檢查時的心肌酵素也會明顯升高。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但是這種猛暴型心肌炎的發生率很低,林謂文說,接種BNT疫苗的人即使不幸成為10萬分之1、出現心肌炎,多半也是輕症,通常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多觀察,如果沒有新的症狀出現,就不用特別擔心。

 

預防惡化,觀察3項指標

他提醒擔心心肌炎惡化要觀察3項指標,1.症狀有沒有持續超過兩週、2.症狀有沒有更嚴重、3.有沒有新的症狀出現。如果都沒有這些症狀,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心理負擔。如果是年輕學生,其實發生重症的機率也不高,如果真的很擔心,也不必強迫自己一定要打第2劑。

看更多:加開混打第14輪疫苗多衝出18萬3千多人 下週再開放登記,原第2劑選AZ者可反悔

 

健康2.0自組T老師國家隊,有任何健康疑問,都可以跟T老師講,歡迎寄信到「T老師信箱」doctor@tvbs.com.tw 。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更多【T老師信箱】系列文章點這裡

 

《健康2.0》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林謂文醫師

 

→字體放大好閱讀,收藏文章更便利!點我下載【健康2.0 APP】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