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都被打成這樣了,怎還不離婚?」哈佛心理學家帶你看清施虐者玩的把戲

曾金月 整理 2021/04/28 09:30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許多場合都出現虐待關係,包括家庭、公司或是伴侶,不過往往彼此都沒被察覺,所以糾纏了一輩子。哈佛心理學家梅樂妮‧喬伊指出,我們一定要了解這種互動模式,才能察覺端倪,進而預防或終結虐待關係。

 

所有的控制型關係都會出現暴力言行,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行為的頻率、強度和動機也不同。在最嚴重的虐待關係中,有一方會不斷控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維持主控的地位。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不准男友和女同事打招呼!韓女星遭爆料「控制欲強」 專家剖析背後原因

 

家庭暴力與虐待關係的專家班克羅夫特 (Lundy Bancroft) 指出,施虐手段是刻意計畫好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權力和長期控制對方。

 

虐待行為都帶有情緒

梅樂妮‧喬伊認為,目前最常見的虐待方式就是情緒虐待,也稱為心理虐待。當然,所有的虐待行為都帶有情緒,沒有純然的身體虐待。我們被信任的人毆打,情緒和身體都會受到創傷。

 

透過心理虐待,施虐者企圖減弱對方的權力或羞辱一番,讓對方越來越難反抗,易於控制。不管在家庭或工作場所,施虐者都會運用類似的心理戰術。透過精心的操弄手段,他們奪走了受害者的自主權,把他們變成順從的奴隸。在更嚴重的情況下,受虐者會維持虐待關係,不再反抗。

 

施虐者掌握所有的話語權

為了達到目的,施虐者掌握所有的話語權,讓受虐者看不出來自己正受到控制;他不相信自己的看法,也不敢質疑施虐者的一言一行。施虐者會把責任推給對方:「這麼做都是你逼我的,我都是為你好。」或是故意大事化小:「事情沒有那麼糟糕,是你反應過度了。」受虐者不僅違背了自己的意志,自主權和自尊也會大受傷害,最後失去反抗的意念。

看更多:「都是你害我失去自由,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可以離開你爸了」你被父母情緒勒索了嗎?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就像在戰爭中,囚犯被迫去殺害自己的同袍;或是妻子被丈夫家暴,進而無法照顧小孩。施虐者在受虐者心中建立一座無形的監獄,效力和真正的牢房一樣。旁觀者通常很疑惑,質疑被家暴的太太為何不離婚,被主管霸凌的員工為何不辭職,或是被情緒勒索的兒女為何不斷絕親子關係。

 

情緒虐待讓人身心俱疲

梅樂妮‧喬伊指出,情緒虐待讓人身心俱疲,受虐者的自我價值感不斷下降,也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的看法,情緒越來越不穩定、焦慮感升高,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他們內心也累積許多不滿,但因為身處受虐關係中,為了人身安全或擔心害怕,便無法說出真心話。長期以來,他們會用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壓抑情緒。

 

示意圖/TVBS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舉例來說,受虐者的家人曾經到家中探訪,可是施虐者卻找藉口不告訴受虐者,這名受虐者在悲憤交集下,情緒崩潰便哭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施虐者更覺得受虐者情緒不穩定、思緒雜亂,難以討好。

 

在異性戀的虐待關係中,最容易看到這種互動模式。關係專家瑞爾(Terrence Real)提醒大家,容易歇斯底里的女性,如果配上看似冷靜的男性,就很有可能發展成虐待關係。

 

施虐者通常是男性

根據統計,在虐待關係中,很少雙方都是施虐者,通常只有某一方在施暴。而在異性戀關係中,施虐者通常是男性,畢竟從先天生物條件來看,女性會比較弱勢。

 

一般而言,男人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學習各種權力控制方法,這樣才能成為所謂的「真男人」;而女性在社會的要求下,傾向於當個好配合的伴侶、自主性低。當然有的施虐者是女性,畢竟除了異性戀伴侶外,同性伴侶、親子關係也都會出現虐待言行。

 

別被「一個巴掌拍不響」觀念誤導

梅樂妮‧喬伊指出,許多心理學家和普羅大眾都認定,關係出了問題,雙方都要負責任,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這種錯誤觀念非常危險。不過,在權力控制的關係中,雙方的地位並不均等,衝突通常是某一方引起的。再說,不論你的另一半做了什麼,都不能當成暴力行為的藉口。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媳婦想離婚…一定要勸和不勸離?你不需要推波助瀾 也不需要自責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本文摘自/《關係免疫力》梅樂妮‧喬伊著

 

→字體放大好閱讀,收藏文章更便利!點我下載【健康2.0 APP】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