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電子眼技術純熟 醫界:法規太嚴恐限制發展
「我看到了,前面好像有個模糊的光影。」這是今年4月初於台北榮總接受人工電子眼的蘇女士,回想術後首次回到醫院進行復健時,開心地與醫師分享她睽違8年後,重新與「光」接軌的那一刻。雖然與她想像中的花花「視」界差距很大,但能夠見到「光影」已讓她對生活再度燃起希望。
台灣技術發展純熟 可初步辨識人臉、肢體動作
人工電子眼在國外已發展多年,直到近年技術更純熟。這項科技是利用電極刺激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將接收到的光轉化成微小電脈衝,進而通過視神經傳送到大腦,使患者解碼成圖像而可「感知」物體。
人工電子眼依晶圓片植入視網膜的位置而有不同,目前國際主流以「視網膜上」與「視網膜下」2大系統為主,2大系統各有優缺點。
台大醫學院眼科教授楊長豪表示,「視網膜上」植入晶圓在技術上相對簡單,缺點是刺激特異性不夠,目前可見到的畫素只有60個,植入後患者看到的是「影像是光影(點)很大」;而在「視網膜下」植入晶片,最符合人體視覺的路徑,但技術的困難度相對較高,台大目前正在進行的豬隻動物實驗,可見畫素近5000個,已能初步辨識人臉,以及包括舉手等14個大小肢體動作。
第一代人工電子眼研發後,第二代人工電子眼也陸續獲得美國FDA、歐盟通過上市使用,迄今,最好的患者使用情況視力已進步到0.01,「雖然只是從0到0.01的進步,但患者能夠自行外出,已是很大的進步。」林口長庚醫院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認為。
目前台大所做的人工電子眼於「視網膜下植入」晶圓片,楊長豪表示,依照美國FDA的規定,必須至少要經過6個月的動物實驗,沒有出現太大的刺激性、沒有副作用,沒有不好的反應,才可以進一步提出人體試驗。根據台大在動物實驗初步結果來看,一如預期,可望向美國提出人體臨床試驗。
須等待完成人體試驗 未來見光有機會
他說,台大所進行的人工電子眼實驗,從產品到技術面全都是出自國內的團隊,台大負責進行實驗、清大負責晶片電路,而晶圓片則是出自台積電的產品,一旦動物試驗成功,人體試驗通過,將可造福廣大的失明人口。受術者只須植入晶圓片與在體外配置一部處理器,不必再配戴含有攝影機的特製眼鏡,且晶片可大量製造,成本可望降低。
人工電子眼的發展日益精進,但植入「視網膜上」的方式,每位受術者從材料到手術等經費高達900萬元,仍須找贊助經費。但醫師們均認為目前最大的困境在於,國內對於相關法規的限制太過嚴苛,以及政府相關單位對於醫療新科技產品的接受度太過保守:人工電子眼必須要完成國內的人體試驗,才能讓國內失明的民眾受惠,「即使該產品已獲得美FDA、歐盟通過用也不行」,使得台灣即使有了與世界並進的醫療技術,在相關法令無法配合下,很可能台灣醫療領先地位拱手讓人。
儘管如此,科學日益進步,過去不可能的,未來也不一定沒機會,楊長豪便認為,失明的患者,只要耐心等待,一定有機會享受科技帶來的好處,就如同以前認為人工電子眼只是科幻片的產物,就像數位手機裡的照相畫素愈來愈高一樣,只要不放棄,未來重見光的機會絕非不可能。
◎ 撰文/曾金月 ◎ 編輯/王家瑜整理 ◎ 美編/蔣嘉佳 ◎ 圖片/長庚醫院‧達志影像提供
相關文章
幹細胞搶救失明 北榮有重大突破
重回光明有條件 青光眼失明者不適用人工電子眼
缺維生素A引發夜盲症 新科技有助益!
器官移植技術最好的,竟然是這家醫院
器官移植新希望 豬器官可移植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