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幽門桿菌是潰瘍幕後黑手!改掉一個「吃飯習慣」阻絕它

2018/06/21 14:56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現在人普遍處於壓力大的生活型態,不按時吃飯,暴飲暴食或是吃太多刺激性食物,很容易就讓胃腸鬧革命,醫學上的說法就是「功能性消化道疾病」,意即問題不是出在器官本身,也不見得是其他疾病例如癌症造成的症狀。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邱瀚模說,這種情況開刀也沒有用,要從生活習慣調整。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示意圖/TVBS

 

胃腸累壞了 國人偏愛重口味吃到飽

恩主公醫院胃腸科主任楊昌學直言,胃腸症狀如果是器質性引起的,還有治癒的可能,但如果是功能性問題是找不到原因,也無法根治。推測可能與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運動量不足、飲食又不定時與定量等,如果不從自己的問題調整,症狀還是會一再出現。

 

眼睛是靈魂之窗,胃腸可說是健康之窗,從吃進第一口到最後,食物或飲料必須經過一連串的消化、吸收,甚至還有解毒,最後把廢物排出,因此如果不注意,讓消化道工作過量,胃腸便容易出問題。

 

消化道相關的疾病或是出現症狀,可視為一種文明病,和生活習慣關係密切。不同的生活習慣,會造成腸胃道健康的改變,邱瀚模以在台大看診為例,現在腸胃科的門診用藥,大多與抑制胃酸分泌有關;而他當年到馬祖去做研究調查時發現,馬祖人生活很規律,晚餐大約在5點半吃,1個多小時後就有人出來散步,大約9點就入睡了,很少人會有功能性腸胃道症狀。

 

防幽門桿菌 共餐最好「公筷母匙」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楊昌學舉例,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常常因為工作忙碌,吃飯又很隨便,常常想到才吃,甚至已經很晚了,還揪人吃宵夜,胃裡的高油脂食物還沒消化,就要睡覺了,很容易出現胃食道逆流或十二指腸潰瘍。

 

目前已知幽門螺旋桿菌與潰瘍有關,幽門螺旋桿菌的出現,與衛生環境、經濟條件有關,台灣在30、40多年前,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約50%,但隨著環境的改善,新一代身上的感染率已降到30%,雖然只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是沒有意義,不過楊昌學說,要避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人吃飯時最好還是養成公筷母匙的習慣。

 

楊昌學說,古代人很少出現功能性胃腸疾病,他們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該吃就吃,該睡就睡,大家也很少相互比較,生活輕鬆,胃食道其實是很強壯的,平時只要把握不要吃過量,不要太刺激,就是最好的保養之道。

 

◎ 撰文/曾鈺庭  ◎ 編輯/朱育嫻整理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
別輕忽!女性肚子痛非腸胃炎...恐是這裡轉彎了
腹痛不一定是胃問題!一張表從腹痛位置找病因
夏季胃口差、拉肚子,都是脾火過旺!中醫3招清脾毒
胃痛可以吃稀飯嗎?醫師教你不靠藥物保養腸胃
市售健胃整腸藥怎麼吃?飯前飯後吃錯,有吃等於沒吃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

文章關鍵字: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