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症狀有哪些?存活率多久?一定要打疫苗嗎?預防、篩檢、治療懶人包
子宮頸位於子宮體與陰道的交接部位,也是陰道微生物進入子宮的關卡。若長期受到刺激或病毒感染,覆蓋在子宮頸的上皮細胞就容易產生病變,產生子宮頸原位癌(癌前病變),長時間感染就可能導致子宮頸癌的發生。
子宮頸癌的成因
目前認為造成子宮頸癌的原因,大部分是人類乳突病毒(HPV)藉由性行為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所引起的慢性病變。
HPV總共包含100多種不同類型的病毒株,大部分無害,其中約40種會感染人類的生殖器官,有15種具致癌性。HPV的感染力強,有性生活的人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高達80%,即使性生活很單純,也可能感染HPV。
子宮頸的HPV感染類型
HPV分為「低危險型」與「高危險型」兩類,其中高危險型有HPV-16、18、31、33、45、52、58型等。全世界子宮頸癌最常見的病毒是16型和18型,在台灣及亞洲地區,52型和58型也常見於子宮頸高度細胞病變和子宮頸癌。
不過,不是所有感染高危險型HPV的人都會演變成原位癌或是子宮頸癌。多數感染HPV的患者沒有任何病徵,且大部分的感染與它所造成的輕度細胞病變,即使沒治療,大約有80%的感染者可以在2年內自行痊癒,只有少部分會持續感染。
若持續感染高危險型HPV,子宮頸細胞便容易發生癌化,其中約有20~30%會形成原位癌。大部分的侵犯性子宮頸癌是由原位癌長時間演進而來,此過程一般需要5至10年以上的時間。
子宮頸癌有哪些症狀?
早期的包括侵犯性子宮頸癌,往往沒有任何症狀,必須靠陰道抹片篩檢,及進一步的陰道鏡檢查,甚至切片的組織檢查才能發現。
晚期的侵犯性子宮頸癌的症狀,則包括分泌物變多且有惡臭、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如非經期的出血、性生活時接觸性出血、更年期後的陰道出血等),以及腹部疼痛(局部或下腹痛)。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必須立刻接受檢查,以確定症狀發生的原因。
▲子宮頸癌的症狀。
哪些人是高危險群?
凡有性經驗的婦女,尤其是早婚、生育子女多、性伴侶較多、伴侶性經驗複雜,或是有長期免疫力低落等情況,均可能增加HPV的感染風險。社經地位較低或衛生習慣不良者,也可能因為沒有基本的預防觀念,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機率比較高。
此外,抽菸者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也可能增加,因為菸品會產生尼古丁,而尼古丁所代謝的物質會致癌,部分研究者發現,有抽菸的婦女其子宮頸黏液含有高量的尼古丁。經常抽菸者免疫能力比較低,亦會使細胞病變加速。
▲子宮頸癌自我檢查表。
子宮頸癌如何預防?
預防子宮頸癌有以下關鍵3步驟:
1.安全性行為
男女在發生親密行為時,務必全程使用保險套。
2.依醫囑接種HPV疫苗
接種HPV疫苗是預防HPV最直接且積極的方式,國內目前有核准女性接種的有2價、4價及9價HPV疫苗,不過4價已停產。其中,9價疫苗能防護的HPV病毒更多更廣,而4價、9價疫苗是男性也可以接種的,男女一同接種,保護力更完整。
3.定期接受抹片檢查、人類乳突病毒檢查
有過性行為的女性,建議隔年就開始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且不能只做1次,連續3到5年的每年篩查,才能提升子宮頸癌(含癌前病變)的檢出率。如果連續3到5年子宮頸抹片正常,且為低風險族群,抹片頻率可以減少為每2到3年一次,但千萬不能因此就不再做檢查。
由於感染HPV後,需要10到20年甚至更久才進展為子宮頸癌,所以,就算已無性生活或停經,仍須定期做抹片檢查。
然而,抹片並無法預防HPV感染,因此建議仍要依照醫囑接種HPV疫苗。另外,子宮頸抹片加做人類乳突病毒檢查,能大幅提高子宮頸癌變的檢出率。
▲預防子宮頸癌的3關鍵。
子宮頸癌的分期與存活率
第零期
指癌細胞(原位癌)仍侷限在子宮頸上皮區內。
5年存活率:通常接近100%
第一期
癌細胞只侷限在子宮頸部位。從第一期開始,癌症已經開始有侵犯的現象。
5年存活率:85~90%
第二期
癌細胞已經侵犯到陰道的上三分之二或是子宮旁的結締組織。
5年存活率:65~70%
第三期
癌細胞已經侵犯到陰道的下三分之一,或是已經侵犯到骨盆壁,或造成腎水腫或無功能腎臟。
5年存活率:45~55%
第四期
癌細胞已經突破生殖器官,或是已經超過骨盆腔的範圍,直接侵犯直腸或膀胱,甚至發生遠端轉移。
5年存活率:15~20%
子宮頸癌不同期別如何治療?
子宮頸癌越早治療,癌細胞的轉移性越小,可選擇的治療方法越多,根除的機會越大。治療方式以手術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為主,化學治療則較偏向輔助性或緩解性療法;另外對於少數放射治療無效或復發的病患,有轉移到其他臟器時,則考慮實施臟器摘除術。
治療後多久能有性生活?
接受手術的患者,須在術後6到8周返診,經醫師檢查確定傷口癒合良好,才可開始行性生活。做放射治療者,於治療結束經醫師評估約1個半月後;做手術及放射治療者,於治療結束經醫師評估約3個月後。
◎ 本文摘自/健康2.0醫學百科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