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世界疼痛日 GLOBAL DAY AGAINST PAIN
慢性疼痛已是一種疾病。早在1973年,包含麻醉科、復健科、骨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等跨科別醫療人員便組成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簡稱IASP),並於2004年10月11日發起「世界疼痛日」活動,揭櫫「緩解疼痛是人類基本人權(THE RELIEF OF PAIN SHOULD BE A HUMAN RIGHT)」。此後世界各國大多將每年10月中旬的第1個周一訂為世界疼痛日,而今年關切的主題是「關節疼痛」。
常見止痛藥可分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及管制藥品嗎啡類藥物。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林嘉祥指出,疼痛可分為0至10分:1至3分輕度疼痛,以及4至6分中度疼痛,適用NSAID;中度疼痛如果使用NSAID成效不佳,可考慮採用弱效的嗎啡類藥物如可待因(CODEINE);7至10分則用強效的嗎啡類藥品;部分中度疼痛患者因止痛不良或藥物耐受性等因素,則可考慮1天服用劑量小於30毫克的低劑量強效嗎啡藥品。
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出建議,醫療機構必須存備6種嗎啡類止痛藥,提供病患使用,雖然國內近2至3年來,在現有的3種長效嗎啡類止痛藥配西汀、嗎啡、吩坦尼外,已引進2至3種的新藥,但囿於醫院行政管理及法規的規定,目前仍有不少醫院(包含部分大型醫學中心),尚未備齊這6種必須存備的嗎啡類止痛藥,以致病人用藥選擇性仍然不多。
林嘉祥表示,當用藥選擇性少,病人對於藥品反應不佳時,只能一味加重劑量,較無藥物轉換選擇;病人因為體質緣故,服用藥物後出現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而陷入兩難。他呼籲,維護病患生病尊嚴及生活品質,宜擴大病患用藥選擇性,不要以「進了新藥就要剔退舊藥」的行政措施來箝制,才是病人之福。
全文刊載於健康2.0雜誌61期,2016年10月號
◎ 撰文/吳佩芬 ◎ 編輯/王家瑜 ◎ 美編/鄭嘉佩 ◎ 圖片/IASP提供
◎ 諮詢專家/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馬偕醫院疼痛中心主任林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