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警戒一直延,長期在家小心出現「隔離症候群」!你有中招嗎?
本土新冠肺炎持續,三級警戒再延長至7/12,最近兒科、家醫科醫師發現,看診時感覺「某些症狀」的病患比以前增加不少,原因可能多少和防疫長時間待在家有關係,出現了「隔離症候群」。
關於隔離症候群,你中了幾個?
宅在家防疫超過1個月,你悶壞了嗎?兒科醫師黃紹基在臉書指出,最近在看診時感覺「隔離症候群」出現,也就是某些症狀的病患比以前多,原因多少或許和長時間待在家有關。他和診所中的兒科、家醫科醫師群,整理出最近門診出現頻率較多的症狀。以下隔離症候群,你中了幾個?
1.胸悶/胸痛/覺得喘、呼吸不到空氣/心悸或心臟亂跳
黃紹基指出,這類不舒服的病患,最近大幅增加,原因可能是戴著口罩又必須活動和說話,一整天下來,很容易覺得自己呼吸不順;或是在家看疫情新聞有點太緊張,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造成以上症狀。
2.胃脹脹/溢赤酸/火燒心/感覺食物在胃部下不去/喉嚨有痰或異物感
食道逆流也是常見造成胸悶、胸痛的原因。有食道逆流症狀的病患也明顯增多,可能與最近運動量不足,長期居家坐著工作或追劇,緊張焦慮或失眠,造成整體腸胃蠕動消化變差有關。
3.便祕
大家整天在家,活動量明顯不足,有時候可能簡單吃,反而青菜水果攝取不夠,水也喝不多,不小心就便祕。
4.肩頸痠痛甚至合併頭痛
黃紹基說明,這種狀況常常是一直維持同一個姿勢,例如拿著手機追劇或長時間電腦前工作,忘了適度活動放鬆筋骨,造成肌肉緊繃。
5.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過敏表現
最近天氣很熱,雖然整天待在家裡,但進出有冷氣和沒冷氣的房間頻繁,身體感受溫差大,且冷氣也常開太冷,也因為沒有開門窗又忘了洗冷氣濾網,造成室內灰塵和過敏原變多,都很容易誘發鼻過敏、鼻塞的症狀。若過敏再嚴重一點,鼻涕開始變多,難免民眾又會擔心是不是中了新冠病毒。
6.焦慮/易怒/緊張/失眠
黃紹基表示,若疫情這段時間感覺容易焦慮、沮喪、暴躁或入睡困難,其實你不寂寞,在疫情下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情緒,只是程度的不同。
看更多:小心疫情「壓力鍋」爆炸!你有新冠壓力症候群嗎?醫師4點助調整腳步
7.被貓狗咬/切傷/燙傷/跌倒
黃紹基指出,被寵物咬傷的人有比以往稍多,因此來打破傷風疫苗以及傷口處理的人不少。他認為,可能是寵物們整天關在家裡心情也不太好;另外,因為事情多分神,切肉被刀切傷,炒菜被油燙傷,或居家學習的孩子跑跑跳跳跌傷,這類情形也變多。
不過,有以上的症狀,還是要找醫生討論和治療;COVID-19症狀千變萬化,有任何症狀並且有可能的旅遊史或接觸史,還是要盡快就醫。
示意圖/TVBS
居家健康防疫生活,不可忽略9件事
針對隔離症候群的發生,黃紹基也提醒,不論是主動在家防疫,或是被動的居家隔離,還是要盡量過得健康一些。他建議居家健康防疫生活,可以這麼做:
1.多運動
先找適合自己、又不會太過激烈的運動來做,「333運動法」是很好的開始,是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且每次運動後的心跳速率需達到每分鐘130次以上;比如跑步機、爬樓梯、跳繩、有氧舞蹈等都可以,運動記得也要量力而為。
2.曬太陽
每天曬15~20分鐘的太陽,會讓心情愉快。不要隔著窗戶或玻璃曬,因為會把陽光中的UVB阻隔,造成效果大打折扣。
3.用3C要克制
看電視或滑手機,記得每隔一段時間讓眼睛休息和手部及頭頸部活動一下;未成年的孩子3C每使用30分鐘、成年人每使用40~50分鐘,就該休息5~10分鐘。
4.飲食健康
注意三餐的質和量,不要一下吃太多、吃太快、吃太油膩、吃太甜,會讓腸胃難以消化。
5.避免過度增胖
雖然喝酒和吃甜食、炸物很療癒,但仍要克制,否則正餐吃不下或是體重節節上升,也是會有點鬱卒。
6.室內通風
適度保持居家環境通風,一天之內找某些時段把冷氣關了,窗戶打開來通風,也開啟空氣清淨機,把屋內的過敏原和灰塵清除一下。
7.慎防居家意外
疫情期間注意避免因為心情不好或分神,而造成的切傷、燙傷,跌倒擦挫傷……如果要為此去急診處理,也是身心煎熬。
8.善待自己
找些開心的事來做!當心情焦慮沮喪或失去動力時,適時放鬆、轉移注意力,每天再忙也要留一些時間給自己,看個電影、讀小說、追劇、聽音樂都好。
9.與人視訊連結
記得,你不是一個人,也許疫情讓你久久不敢回家,也阻擋了與親朋好友的碰面,獨居的生活讓你感覺和世界斷了連結,但別忘了現在科技進步,拿起手機和家人朋友視訊一下,分享生活中的開心和不開心,互相加油打氣一下。
《健康2.0》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小基醫家愛叮嚀Dr. Huang's family clinic
→字體放大好閱讀,收藏文章更便利!點我下載【健康2.0 APP】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