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胃食道逆流按脛骨 連「多年胃病」都治好!中醫:小腿胃經、脾經能護胃 按2穴更有效

胃食道逆流按脛骨 連「多年胃病」都治好!中醫:小腿胃經、脾經能護胃 按2穴更有效

丁彥伶 報導 2024/06/27 10:00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很多人都有三餐不定時、胃不適、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國內民俗療法網紅分享「按摩脛骨」可改善胃病,還有大陸粉絲按照他的影片按摩,困擾他7、8年的胃病竟不藥而癒。中醫師表示,中醫理論認為小腿兩側確實有胃經與脾經的分佈,經常按摩胃經和脾經能保養脾胃功能,還有2大穴位能改善腸胃問題。

 

男子常胃食道逆流 按摩脛骨竟然胃病都好了

台灣民俗療法網紅「赤腳先」在影片分享,有位大陸粉絲因為工作應酬常需喝酒,受胃食道逆流所苦七、八年,看醫生也無法根治。有一天他在網路上看到赤腳先介紹按摩脛骨的方法就照著按,胃部問題竟然不藥而癒,現在喝啤酒也不再感到不適。在赤腳先到大陸演講時還特別來致謝。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胸痛是心臟病還是胃食道逆流?改善胃食道逆流 先做這件事才對

 

赤腳先解釋他的脛骨療法,指的是左邊的脛骨中上段與胃部健康密切相關。他建議,對於胃脹氣、胃酸逆流等胃部問題,可以在左小腿脛骨的中上段,從膝蓋以下約2/3的位置開始,找到最痛的點,用拳頭或手掌沿著脛骨外緣由上往下揉捏按摩,直到膝蓋下方的外側。並強調,按摩時要注意脛骨的內外側,尋找最痛點集中揉捏、捶打和拍打,直到不適感減輕為止。

 

此外,赤腳先也提醒關注膝蓋以上的部位。他解釋,膝蓋以上外側與脾臟相關,而脾臟在中醫理論中與胃、腸等消化系統密切相關。因此,按摩時也要順便檢查膝蓋以上內外側是否有痛點,一併處理,以改善整體的消化健康。

 

中醫脾、胃經在脛骨兩側

對於民俗專家所說的「脛骨論」,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師郭怡婷表示,雖然不太確定其理論基礎,但從中醫角度來看,小腿兩側有胃經與脾經的分布。她解釋,脾經位於腿的內側,從小腿內側延伸至大腿前內側;而胃經則位於小腿脛骨旁的前外側,往上到大腿外側。而民俗專家所說的脛骨上下方分別代表身體不同器官的說法,她認為似乎與近代中醫的「全息律」有些類似之處。

 

全息律指的是從身體的某些部位可以反映全身各臟腑的健康,例如「耳穴療法」用的是耳朵像是倒著睡的胎兒,所以從耳垂可以反映人的五官、頭部的健康,耳輪外廓則反應脊椎等等,這位民俗專家可能引用的是類似的概念。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按摩胃經、脾經可改善腸胃道健康

郭怡婷指出,如果依照中醫小腿和腿部的胃經和脾經的概念,多按摩確實有助改善腸胃的作用。但同時也要搭配飲食調整。她建議,與其依賴民俗療法來顧好腸胃讓民眾來應付飲酒應酬,不如從根本,把飲食習慣調整好。

 

她強調,如果脾胃功能較佳,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自然比較好;反之,若已出現脾胃不適的症狀,則不建議繼續飲用啤酒等冰冷飲品,以免累積體內濕氣,不只會導致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嚴重甚至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治療脾胃疾病需斟酌飲食調養

對於脾胃疾病的治療,郭怡婷提醒,在治療階段應斟酌飲用酒、咖啡、茶等刺激性飲品。此外,她也建議可以按壓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進行保健。

 

足三里穴能治各種胃疾

位於膝蓋下方的「足三里」是中醫認為主治各種胃病的重要穴道,無論胃痛、胃食道逆流、便祕、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等,按摩足三里可改善症狀。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中醫認為足三里穴有3種功能

1.改善腸胃問題
2.去除濕氣、消水腫
3.止痛

 

經常按摩不僅可改善便祕、脹氣,有助消化、改善胃食道逆流。還能改善下半身循環、去除濕氣及消水腫,有身體疼痛時按壓也能消除疼痛。

看更多:你「食積」了嗎?食積久易惹3病!中醫推3茶飲去油膩改善腸健康

 

足三里穴按摩方法

足三里的位置在穴位於膝蓋下方4根手指,以及脛骨旁開1根食指之處,自己按摩足三里穴時,比較方便的方式是坐姿,像從外側握抱住小腿一樣,用大拇指來按,強化腸胃。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中醫認為足三里穴可改善各種胃疾。

 

陰陵泉可治胃食道逆流

陰陵泉穴位置在膝蓋的內下方,從膝蓋到小腿會按壓到一個凹陷處功效。郭怡婷說,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依脾與胃表裡相通概念,與「合治內腑」、「合主逆氣而泄」的概念,按壓陰陵泉穴具有「治腑」、治療胃食道逆流的作用。

 

▲陰陵泉穴位置在膝蓋的內下方,中醫認為可治胃食道逆流。

 

不過,如果症狀明顯,還是需要接受適當的治療。郭怡婷說,胃食道逆流問題要視個人體質而定。她說明,長期壓力大的人,可從舒肝解鬱、調整脾胃著手;飲食失調、消化不良、排便不暢、腹脹等問題,則須先消除脹氣,才能改善胃氣上逆的症狀;體質虛弱者,則應以健脾調養為主。

 

中醫教日常保養脾胃食療撇步

郭怡婷提供了日常保養脾胃的撇步,包括少吃甜食、避免熬夜、不暴飲暴食、少吃冰品生冷食物。但是夏天天氣炎熱,難免會想吃冰品消暑,她建議可以選擇黨參、麥冬、五味子等具有去暑作用的藥材來消暑氣,有胃病問題可用玉竹、石斛等有養胃功效的中藥材。若脾胃濕氣較重,可以喝四神湯進行調理,但要注意孕婦應避免食用薏仁,不要喝比較好。

看更多:火燒心怎麼辦?專家揭祕1招精準檢測 抓出真正病因治療更速效

 

◎ 圖片來源/健康2.0資料照.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郭怡婷中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